第八章 人物
吴经熊
吴经熊(1899—1986),字德生,鄞县人。民国九年(1920),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科,获法学士学位。次年,赴美留学,获密西根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此后,任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和国内东吴法学院法学教授院长。吴原信基督教新教,二十六年(1937)在香港改信天主教,后在上海震旦大学教堂内领受洗礼,授洗神父是才尔蒙院长。二十八年(1939),被选为美国学术院名誉院士。三十五年(1946),出任驻梵蒂冈公使。翌年1月,抵达罗马,租用别墅充当使馆。从1949年辞职,先后到美国夏威夷大学、新泽西州西东大学和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担任哲学、法学、文学教授,博士班主任。其所获名誉学位计有美国波士顿大学、波脱兰大学、圣若望大学等法学博士,美国劳克赫斯大学文学博士,南朝鲜岭南大学文学博士和园光大学哲学博士,台湾“中华学术院”哲士。曾历任“司法”、“立法”及“外交”要职,以及“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并曾任《六法全书》主编。
吴经熊著作颇多,中文著作有《法律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新经全集》、《圣咏译文》等。英文著作有《法学论文集》、《法律之艺术》、《正义之源泉》、《老子道德经英译》、《法律哲事》、《孙中山先生:其人格及其思想》、《禅学黄金时代》等。
附记:1949年夏,吴经熊辞去驻梵公使职,由代办朱英主持驻梵使馆工作。朱英(1889-1954),杭州人,留学意大利拿波里大学。毕业后,任北京农业试验所主任。26岁到外交部工作,两年后派往我国驻罗马使馆工作。1954年,接受天主教洗礼,当年12月逝世。
蒋复聪
蒋复聪(1898-1990),教授、图书馆学家,浙江海宁人。是国际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及《浙江教育名人》有其传。蒋教授在其学术成就顶峰期的54岁时,皈依了天主教,1952年10月3日,在台北由龚士荣神父授洗。蒋氏的奉教,不仅台湾学术界为之惊异,而且也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为此,他写了篇《皈依自述》来答复众多亲友的疑问,说明自己中年皈依天主教,绝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有过对人生深思熟虑的思考后才作出的决定。蒋教授说,年幼时见到海宁车辐浜天主堂建筑群美好的精神和教育环境,给了他久久难忘的印象。及长后,到德国留学时,在欧洲参观和访问了许多有名的教堂,认识到要了解西洋文化,非先了解西洋文化的背景——天主教不可。后来,因负责在南京建造中央图书馆,由于馆址问题需与天主教会洽商一块属于教会的地产,因而与当时南京主教于斌相识,进而了解天主教会的组织和制度,以及以爱为基础的崇高教义。又经过近二十年的慕道学习,蒙圣宠而得领洗。蒋教授在领洗后,曾撰诗一首“以志我感”,诗曰:回生上药沐春和,了悟人生瘥宿疴。日极浮云移叠蟑,心澄碧水止层玻。神宫葆卫三仇害,御路追寻十学磨。枝按葡萄岂易事,归荣称颂感恩多。
胡若山
台州教区主教胡若山,圣名若瑟,世居宁波盐仑门外。世代教友,他是第十一代,祖父应顾方济主教的聘请,任定海总堂传道员,全家迁居定海。胡若山生于光绪七年(1881)2月2日,幼年进入定海小修院,三十二年(1906)进入嘉兴文生修院,宣统元年(1909)6月5日晋铎。先在台州传教一年半,继调任宁波毓才学校任校长3年,后到宁波小修院执教,不久调任宁波大修院教授,民国十一年(1922)赴汉口参加上海会议筹备工作,十三年(1924)任上海会议顾问。十五年(1926)8月10日,选任台州代牧,受“戴奥多西”主教衔。同年10月28日,在罗马由教宗比约十一世亲自祝圣。次年,到台州就职,主教府设在海门。十八年(1929),北京辅仁大学成立董事会,胡为27董事之一。不久,重建主教府,设备修院。他的第一任副主教是沈光之,第二任是倪树范,设临海、天台、新河、黄岩、仙居、海门6个本堂区。
各堂开办的学校有海门圣心小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增设中学班)、临海培德小学、仙居檠光小学、天台光启小学、黄岩婺德小学、新河经言班。在海门开办方济各修院,婴德修女院。
曾办《台州教区月刊》,先后由程行可、戴儒望、林公企3位神父主办,并附设印刷所。1955年,因反革命罪入狱。1962年,病释后逝于黄岩堂。
潘嘉禄
潘嘉禄(1883-1960),原名瑞端,乐清人。光绪二十年(1894),入定海修院,宣统二年(1910)晋铎后,即回温州传教。民国十一年(1922),调平阳本堂,国籍神父荣任本堂第一人。次年,着手扩建学校,后经备案改称一泉小学,有学生100余人。十三年(1924),建拯灵会修女院“导善堂”,先后在平阳、苍南、瑞安等地建造了大批天主堂和祈祷所。十九年(1930),调回温州本堂。三十五年(1946),赴平阳协助工作一年后回温州。1949年温州教区成立,出任教区咨询员。1951年,温州天主教开展三自爱国革新运动,率先在“宣言”上签名。1955年下肢瘫痪,1960年12月病逝,葬瓯北马岙山。
戴安德
戴安德(Andre Jean Francois Defebvre,又名福瑞),1886年6月24日,生于法国北方都可因(Tourcoing)。光绪三十年(1904)9月17日,抵达上海,并到嘉兴文生修院攻读神哲学。宣统二年(1910)7月3日,晋铎。先到定海小修院执教,后到宁波传教,再调任大修院院长。民国十五年(1926)12月23日,选任宁波代牧,受奇巴(Gibba)主教衔。抗日战争时间,为避免日机轰炸,在宁波各主要教会房顶上,漆上法国旗,并为阵亡日军举行追思大弥撒,受到教内外人士的反对。1954年,被驱逐出境。1967年,在法国逝世。
梅占魁
梅占魁(Georges Deymier,1886—1956),生于法国罗雷脱(Lorette)的一个小村庄。1909年入遣使会,1912年7月14日晋铎。他的3个姐妹是仁爱会修女,他的舅舅和安当神父早已在浙江传教。民国元年(1912)9月,跟随他舅舅经西伯利亚来浙江,先在杭州小修院执教,继任杭州圣心大修院院长。
八年(1919),其舅舅病逝,他接替教区帐房兼杭州总本堂职务。十九年(1930),曾返法治病,回杭后继任原职。二十五年(1936)9月,原任杭州小修院院长的弟弟梅占元调往越南,他调任小修院院长。杭州田法服主教辞职,他被选任杭州代牧区代牧。次年5月,在杭州由田法服主礼祝圣,参加祝圣礼的有来自北京、郑州、汉中、宁波、越南的主教,上海震旦大学校长、在华遣使会视察员、上海高隆庞会会长,驻上海法国总领事、海军司令、及陆伯鸿等。省长和杭州市长设宴招待。
时值抗战,教会经费困难,小修院停办。到抗战胜利后,仍未能恢复,教务趋于停顿状态。1952年,被驱逐出境。1956年4月1日,逝于法国巴黎。
倪树范
倪树范,家名承昌,是金华地区第一位神父。光绪十三年(1887)10月24日生于东阳大里村,幼年受洗,圣名若望。宣统元年(1909)9月4日,进入嘉兴文生修院,参加遣使会,神修很深,专长古文。民国七年(1918)1月27日,晋铎。后在平湖、麻蓬、海门等地传教。抗日战争时期,升任台州教区副主教。解放后,任代理主教。他才德兼备,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和蔼可亲,深受教友们的爱戴,曾倾囊建造东阳大里教堂,撰有教会格言一书。1965年,病逝于海门(今椒江)。
吴国焕
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农历八月十二日,家住衢县下村乡龙头村(现已成水库)。二十七年(1901),祖父入天主教,由彭客达神父受洗。父亲吴朝佐在国焕出生后53天逝世,他和母亲靠祖父度日。8岁上私塾,10岁到城内天主堂学经文,由吴应宝神父受洗,12岁入定海备修院,14岁母病故,15岁秋进定海小修院,19岁进大修院。民国八年(1919)12月25日,与沈敏修(又名尊贵)、郑心镜(又名裕贵)二人同时在杭州晋铎。晋铎后,在嘉兴备修院执教。十二年(1923)到衢州传教,次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任衢州本堂。1958年4月被选任杭州教区主教,1960年4月27日在上海受祝圣礼,是杭州教区首任中国主教。1966年8月,回老家,住石梁桥头山村表妹家。1988年7月,因年老多病辞去杭州教区主教职务。1990年1月3日病逝,享年96岁。
郑心镜
郑心镜,江山人。幼年入定海修院,继到嘉兴圣心修院攻读神学。民国八年(1919),在杭州晋铎。到金华、东阳、浦江、麻蓬等地传教,提倡教会办学校,培养平民子弟。1956年5月,选任杭州教区代理主教。1957年,曾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筹备会议和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大会。回杭后,卧病不起,于同年8月19日逝世。
江道源
江道源,又名雅谷,江西临川人。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幼年入修院,民国八年(1919),转入浙江嘉兴圣心大修院(杭州教区办)。十三年(1924)晋铎。传教数年,十七年(1928)调任杭州小修院副院长及会计,兼任备修院院长。二十二年(1933),杭州教区为纪念和发扬李之藻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洋为中用,振兴中华的精神,创办了《我存杂志》,江道源任主编。日军侵浙,小修院与《我存》停办,江调任杭州本堂,后因校务赴沪,在车站被挤倒踏伤,继发心脏病,终于三十三年(1944)病逝。
江道源,天资聪颖,自学英文、法文,博览群书,学贯中西,著有《十九世纪前中华基督教对于医学之贡献》、《十六七世纪西学东渐考略》,由山东兖州保禄印书馆出版;《科学家与宗教》上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下册病重时交吴宗文神父联系出版。《公教白话报》1944年9月15日刊有吴宗文《悼江道源司铎》一文。
顾伯乐
顾伯乐(Paul Kurtka),波兰人,遣使会士。民国二十三年(1934)6月,他带领9位波兰遣使会神父和一位修士到温州。任温州本堂,进行温州教区筹建工作。在温州堂原神父楼旁建一幢七间楼房,楼下为饭厅、厨房、谷仓。当时,堂内用餐人员近200人,极盛一时。经济大部分靠国外募捐。抗战后,国外募捐断绝,顾表示放弃主持温州教务。又因波兰神父与本地神父教友相处困难,三十三年(1944),戴安德主教派苏希达神父出任温州本堂。三十五年(1946)4月,波兰神父接到撤退令,到7月波兰神父全部离去。
苏希达
苏希达,原名理得,圣名保禄,台州路桥人,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姐是修女,弟是神父。他于民国元年(1912)入舟山小修院,六年(1917)1月宁波北草马路新修院落成,随舟山修院搬迁到新修院继续学业。次年2月升入宁波保禄大修院,后曾因病到增爵小修院休养。十一年(1922)2月升五品,次年升六品(执事),5月6日晋铎。后赴京参加遣使会举办的神学进修班,又因病,一年后回教区,派往平阳西坑传教,主管一泉小学。十六年(1927)9月,在宁波避静时受凉得哮喘病,时愈时发,直到离世。十八年(1929),调到宁波小修院任教。二十二年(1933),升任副院长。三十三年(1944)春,派到温州调查波兰神父与国籍神父之间的矛盾。同年7月,被委任为温州总本堂兼本堂,是温州总堂第一位国籍任此职务。因原本堂波兰籍顾保禄无钱移交,只得将孤儿转移到苍南钱库堂,靠募捐维持生活,实行各堂自给自养,传道员可兼副业。三十四年(1945),宁波小修院复课。次年7月6日,波兰神父开始离开温州,同时展开温州教区筹备工作,温州神父教友联名要求牛若望神父出任温州教区主教未果,苏亦以病坚辞主教职务。1949年6月29日,正式宣布永嘉(温州)教区成立,由宁波戴安德主教兼任温州教区署理主教,苏希达任副主教,具体主持温州教区教务。1951年3月,温州天主教三自革新委员会成立,被选为主任委员。1955年10月8日,以“反革命”罪被捕,后被判十年徒刑。1958年1月6日,因哮喘病复发,逝世狱中。
王耀原
王耀原,光绪三十三年(1907)7月3日生,圣名若翰,萧山人。民国二十年(1931)10月3日,晋铎。次年,任余姚天主堂副本堂。二十三年(1934),调离余姚,任宁波类思备修院院长。三十年(1941)1月至三十三年(1944)1月,任余姚本堂。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浒山、盐舍等天主堂被日军严重破坏,教务大受影响,王耀原神父以坚强的毅力维持局面。当年,调任沈家门本堂。三十五年(1946)春,增爵小修院恢复,调任小修院教师。同年秋,益三中学复校,任该校教师。1951年,被委任为副主教,承担起领导教区的任务。1953年,戴主教被捕后任宁波教区代理主教。1955年9月18日,被捕,约在1960年左右,死于劳改农场。
施伯庐
施伯庐,又名学俊,萧山人,圣名保禄,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7月31日。民国九年(1920)8月入嘉兴文生修院,十七年(1928)2月17日晋铎,一直在宁波江北岸天主堂任副本堂,兼任培德小学校长,后调任毓才中学校长。三十六年(1947),任小修院教师, 后升任副院长。1955年,被指定为宁波教区代理主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时病逝。
胡海秋
胡海秋,绍兴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父亲任职京绥铁路局,所以在北京生长,受洗入教。14岁时,与他的弟弟考入北京天主教办的中法学堂。民国七年(1918)秋,成绩优秀,公费留法。在法国纺织业中心城市爱比那市的纺织学院攻读纺织专业,遇到5位有志于实业救国的浙江籍青年留学生,奉化人陈浩(也是天主教教友)、杨雨田,上虞人金赤文,嘉善人秦炳珠,诸暨人何浩翔。他们都是勤工俭学学生。毕业后,都曾到一法国纺织机械制造厂实习,该厂以优惠价,供应他们一批针织机器。
十三年(1924),除何浩翔继续留法深造外,胡5人回国,筹集2万元资金,在上海闸北选定厂址,胡任业务经理,其他4人分别担任正副厂长和车间主任。十五年(1926)初,开车生产,专门织造汗衫和卫生衫。厂名为“六一织造厂”,意为“六人一心”。次年,厂迁杭州,陈浩任经理,产品畅销东北、湖北、湖南,机器增加到150余台,固定资产达40万元,职工300余人。它是浙江针织行业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厂家之一。二十六年(1937),杭州沦陷,工厂关闭。胡出任上海震旦大学教授。三十五年(1946),胡回杭从事复厂工作,任总经理(陈浩已于三十二年[1943]病逝),后兼任仁爱医院和廷筠中学董事长。
1950年,六一厂带头捐资支援抗美援朝,胡任杭州各界慰问团副团长北上慰问志愿军,并动员在上海震旦大学医科毕业的儿子参军。后出席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见到了周总理,并和他握手。杭州市政协成立,选任为副主席。1954年,他又带头,六一厂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试点,胡任厂总经理。1956年,当选为杭州市副市长。1957年被划为右派,1980年获得平反,1985年病逝。
他曾任民建中央委员会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委,民建浙江省委员会和省工商联副主委,杭州市民建和工商联副主委,浙江省政协常委等职。
王克谦
王克谦,圣名玛窦,衢州麻蓬人,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9月22日。民国十三年(1924)8月入嘉兴文生修院,十七年(1928)2月17日晋铎,后在临安等地传教,因精通数学,调任杭州小修院教师,参加《我存杂志》编辑工作。抗战时期,修院解散,任遂安本堂。三十六年(1947)回杭州,开办廷筠中学,任校长,并被聘到杭一高授数学课程。1952年杭州教区梅占魁主教离去,王任教区代理主教。1956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筹备会议,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文革”后返回麻蓬侄儿家,1980年4月病逝于麻蓬,1985年3月9日予以平反。
杨士达
杨士达,原名昭瑞,光绪二十九年(1903)1月13日生于广东大埔县,童年阅读《本草纲目》。民国八年(1919)就读于上海中法学堂,当年5月4日北京学生掀起反帝爱国运动,士达选任中法学堂学生会会长,带领同学投入反帝浪潮,被学校开除。他写了一首诗:“五四运动受校黜,身虽遭击志已酬。反帝爱国乃天职,国耻不雪不罢休”。他改名辑五,进入其他学校。
十五年(1926)7月,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赴巴黎大学进修,看见《巴黎晨报》上刊登一篇侮辱中国人民的文章,他联合远东学生宿舍的同学,提出书面联名抗议。十七年(1928),考得巴黎大学医学院博士返国,受聘为杭州仁爱医院主任医师,负责医院业务,具体担负外科手术和X光室,兼任浙江医专教授。曾任杭州市法院的法医、杭州市立医院院长、杭州国立艺专校医等职,医术精湛,医德崇高,为人朴实,很受病人赞誉。二十七年(1938),到上海任震旦大学医学院教授。
1950年,他带领师生到嘉兴解放军27军驻地,为部队防治血吸虫病,目睹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同年9月,被选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帝侵略委员会”上海分会天主教支会副主席。1952年,参加赴朝鲜调查美军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看清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1954年10月2日,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积极投入上海天主教界的反帝爱国运动。1955年6月,参加了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9月,被选任上海市天主教爱国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又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三届常委、上海市一至四届人民代表、中华医学会总会理事、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等职。1963年4月20日,病逝于上海,周恩来总理发来唁电,并献了花圈。
王育三
王育三, 舟山人,天主教教友。青年时,留学比利时鲁汶大学,考得经济博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初回国,伙同舒荣章、徐荣宝等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 )在杭州成立“农民益友社”,社址设在大塔儿巷11号。选定七堡钱塘江沿岸荒滩30万亩为基地,以贷款方式解决农民缺乏资金为突破口,吸引并组织农民入社。对当地农民的状况作了一次全面仔细的调查,包括人口、经济、教育、卫生、风尚等,制订10条贷款办法,主要有:每户贷款最高为一百元,月利为9厘,农民可分期归还,最迟不得超过当年10月31日,无现金可按市价用粮归还。20户为一组,相互连带担保。当时商界贷款,月利为2分,而该社只收月利9厘,因此深受农民欢迎,入社的农民也很踊跃。“农民益友社”真可谓开创“农民合作社”的先河,惜因日寇入侵而停办。王育三撰有《农民益友社报告》一文,刊载在《我存杂志》第三卷第五期(1935年5月15日出版)。
舒其谁
舒其谁,又名盛章,圣名若瑟,宁波人。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8月5日,民国十二年(1923)9月入嘉兴文生修院,十九年(1930)2月17日晋铎,长期在宁波小修院教数理。1958年6月选任宁波教区主教,参加宁波甬江酒厂劳动。1960年4月27日在上海祝圣。后任省人民代表、省天主教爱国会和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宁波市爱国会主任。1983年2月13日,病逝。
和安当
和安当(Antoine Heckman,1853—1893),法国人。1874年12月13日进巴黎修院,1876年6月10日晋铎,次年8月抵上海。同年12月,在宁波加入遣使会,先在杭州学习中文并协助传教,并曾为修生讲授拉丁课。光绪八年(1882)2月,杭州第一次举行和德理瞻礼,由和安当亲手将和德理像挂在南侧祭台上。第二年到十九年(1883—1889),调任定海修院院长。十七年(1891),任衢州本堂,兼管金华、处州2府教会。十八、十九年(1892—1893),他集中精力开展金华、处州两地传教工作,身边带着蔡奉璋和曾文林2名得力的传道员,在金华默相坊设立教堂,并到上古井、茅草山、牛皮塘、桥儿头等村设点讲道。曾在丽水九龙居住,购地建造圣堂和神父住房,这是丽水地区第一座正式圣堂。他还在吴圩办过一所学校。十九年(1893),因积劳成疾调回杭州。9月4日,病逝,葬大方井。
茹漪亭
茹漪亭(1913-1980),绍兴人。任余姚本堂时,扩建三德小学,为筹募建校资金,奔波上海、宁波等地,并为贫苦学生尽心尽力、省吃俭用、慷慨解囊免除学杂费和缓交伙食费,受到群众一致称誉。茹擅长剪纸、绘画技艺,学生中涌现出不少才子和书画名人,如留学罗马的施仁道、吕渔亭两神父,上海画院著名教授陆一飞、出色的画师高若翰。浒山教友潘国海遭受当地恶势力欺诈,致企业与商店倒闭,他伸手援助使起死回生。极左时期,他被诬为“反革命”,劳动改造清扫街道,但他仍为教友举行圣事。1974年10月,跌成重伤,无法动弹,到新浦侄子家疗养。期间,除探望教友还描绘了多幅圣像赠送给教友,坚定他们的信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摘去“反革命”帽子。此后,新浦教友倍增,茹公默然耕耘,功不可没。1980年1月13日,病逝。
谭尔鼐
谭尔鼐(Turner Kenneth,1905—1985),加拿大人。大学毕业后任汽车机修师,后入斯加波罗(Scarboro)方济各沙勿略修院攻读神学。抗战前晋铎,到青田传教。1947年当选为丽水教区主教,1948年6月在加拿大受主教祝圣礼。1954年返回加拿大。1985年在加拿大逝世。
叶秋原
叶秋原(1907-1948年),杭州人。留学美国,获印第安那大学政治学硕士。民国十六年(1927),回国出任《申报》编辑,兼任复旦大学教授。二十二年(1933),任上海中国公学政经系主任。二十七年(1938)初,抵香港,寄居九龙与吴经熊邻居,并在香港《天下》月刊编辑部共事。两人交往密切,经常探研天主教教义。二十九年(1940)2月2日,在香港接受了天主教洗礼,圣名撒肋斯方济各。三十一年(1942)1月8日至30日,叶吴两人因拒绝为在港日军效劳,被软禁,经罗旭和(Robert Kotewall)爵士保释回九龙。同年5月2日,改名化装混入回乡劳工群中逃离九龙回上海。不久出任立法院立法委员,三十四年(1945)任《申报》主笔,仍兼复旦大学教授,主编《真理》杂志。三十七年(1948)3月1日,病逝。专著有《震量人类文化研究》。
方 豪
方豪(1910-1980),字杰人,笔名芳庐、绝尘、圣老,杭县(今杭州余杭)人。出身于基督教圣公会家庭。民国十一年(1922),入杭州神学院预备学校,攻读拉丁文,接受宗教陶冶,并自修文史。十八年(1929),入宁波保罗神哲学院,研读哲学、神学,旁及圣经、教律、教史等。二十四年(1935)9月15日晋铎,先后在嘉兴、金华、武义、永康、汤溪等传教,并从事宋史研究。二十七年(1938)10月入滇,佐于斌复刊《益世报》。二十九年(1940)起,历任浙江、复旦、辅仁、津沽等大学教授、系主任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央日报》主笔、田耕莘枢机主教秘书、上智编译馆馆长、《上智编译馆馆刊》主编。1949年2月,受聘台湾大学历史系,并在天主教会中任指导司铎、主任司铎。曾任“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委员、“考试院”典试委员、“中华战略学术委员”,连任三届“中国历史学会”理事长。先后应邀出席德、法、意、澳、日等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1969年,当选“中央研究”院士,又被选为“评议员”。1975年7月,天主教教宗保禄六世颁授名誉主教加蒙席衔。1980年2月,病逝台北。他著作有《中西交通史》、《宋史》、《中国天主教人物传》、《李之藻研究》、《方豪文录》、《方豪六十自定稿》、《方豪六十至六十四年自选待定稿》等。
徐诚斌
徐诚斌(1920-1973),浙江宁波人,民国九年(1920)阴历正月初五生于上海。父名可升,曾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徐诚斌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后,经香港到重庆英国驻华新闻处工作。三十三年(1944),到复旦大学任教。次年,获不列颠议会奖,赴英国牛津大学进修英国文学。三十七年(1948)毕业后,回国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英语教授。在重庆、南京时与方豪神父相识,交往谈道,于1949年初从基督新教改信天主教,圣名方济各。
南京解放半年后,赴香港探亲。1950年到1955年,任东南亚专员公署研究员。1955年夏,赴罗马攻读神学。1959年3月14日罗马晋铎后,返回香港。1959年到1964年,主编《公教报》。1961年至1968年,主持公教进行社和公教真理学会工作。1967年10月7日,祝圣为辅理主教。次年,白英奇(Lawrence Bianchi)主教退休后,升任香港正权主教,10月26日举行就职礼。1972年,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71年至1973年,任亚洲主教团常委会秘书长。1973年,任教廷万民福音部委员。同年5月23日,突发心脏病逝世。
方志刚
方志刚(1914-2001),圣名方济各,浙江瑞安人。在宁波增爵小修院读书,后升入宁波保禄神哲学院。民国二十五年(1936),赴意大利罗马传信大学攻读神哲学。二十九年(1940)毕业,获硕士学位并晋铎。三十三年(1944),获法律博士学位。次年,又获神学博士学位。三十六年(1947),回国任宁波教区法律顾问,在保禄神哲学院任法律教授。次年,调温州传教,出任平阳本堂。解放后,曾被捕入狱。1957年,全国爱国会成立,选为委员。同年12月,成立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筹备委员会,选任主任。1958年6月,成立温州爱国会,选任副主任,并选任温州教区主教,1960年4月27日在上海祝圣。1980年到1993年,连任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四届主任;1993年至2001年,任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顾问,任浙江省政协五届常委、五至七届委员。2001年11月26日,病逝。
王任光
王任光,原名增光,字怀棠,浙江省江山人,生于民国八年(1919)4月20日。兄弟四人,排行第四。母亲毛氏是一位虔诚的教友。任光出生不久,父亲病逝,全家迁居衢州西门。1l岁时,进杭州备修院。后相继转入杭州小修院和宁波保禄大修院学习。三十二年(1943)2月2日,在宁波晋铎,先到平湖传教。
三十三年(1944)9月,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三十七年(1948)6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到美国圣路易大学深造,1950年获该大学历史硕士学位,论文题为《英诺增三世和第三次十字军》。1951年,因治眼病休学。1952年,入辅敦大学博士班。1957年的博士论文是《隐修院的改革者圣达弥盎》。同年12月,加入美国历史学会。1958年,就任美国达拉斯大学讲师,授西洋史课。1960年,调任美国雷摩颜学院助理教授。1963年8月1日,应台湾“教育部部长”黄季陆的聘请,出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兼任台北辅仁大学历史系主任。1967年9月,创办辅仁大学历史研究所,任所长。1968年,加入台湾中国历史学会。1982年至1987年,应聘为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1987年后,专任辅仁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1991年,体检发现患淋巴癌,1993年8月13日,病逝于耕莘医院,享年75岁。
他的著作有《辞海辞源天主教名词正误》,民国三十六年(1947)由北平上智编译馆出版。还有《从欧洲历史看宗教自由问题》、《伊拉斯莫斯生平及其思想》、《欧洲中古时代之大学》、《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百年来史家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运动》、《中古欧洲在学术上的贡献》、《中古欧洲史上之政教关系》、《文艺复兴时代》、《基督教共和国领导权的争夺》、《西洋中古史》、《一位希腊史家眼中的罗马政治体制》、《西洋中古时代的宗教裁判》、《西洋中古时代的基督教史学》等,另有《西洋中古史史料选译》第一辑和第二辑。由此可知,欧洲中古史是他的学术专题研究。他生前未曾出版过完整的文集。可喜的是1996年他的友好与门生在台北出版了《信仰与史学、王任光教授历史著述》一书,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学术财富。
朱峰青
朱峰青(又名文彬,1922—1997),圣名若望,浙江淳安茶园人。幼年,就读于杭州备修院与小修院。民国三十四年(1945),毕业于宁波神哲学院。晋铎时仅23岁,先后在杭州、湖州孝丰、衢州麻蓬传教。文革时,回老家劳动。1980年4月,选任省天主教爱国会副秘书长。1981年11月,任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秘书长。1987年,任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秘书长,第五届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任兼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1985年,聘任佘山修院教师兼神师职。1983年起,任杭州市政协委员。1988年8月24日,选任杭州教区正权主教,11月27日在上海徐家汇大堂接受主教祝圣礼,由金鲁贤主礼,郁成才、马龙麟两主教襄礼。1993年,选任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任和全国天主教爱国会常委。1995年12月2至11日,赴香港参加“社会变迁与教会回应”研讨会。1996年2月27日,应邀赴瑞士、西班牙访问历时半个月。1997年11月25日,赴南京参加佘山修院第16次董事会议,当晚,患脑溢血送医院抢救,于12月12日逝于南京。
王益骏
王益骏(1917-2004),圣名方济各,温州苍南张家庄人。幼年到平阳一家小学读书,民国十八年(1929)进入宁波备修院,二十五年(1936)小修院毕业,转入宁波保禄神哲学院,三十二年(1943)2月2日毕业晋铎,赴京在辅仁大学攻读数学,三十六年(1947)6月毕业,后任宁波增爵小学校长。1952年,调任温州总堂本堂。苏希达被捕后,接任温州教区副主教。1955年,因“反革命罪”入狱五年,留场十年。1970年,回教堂工作,后又二次劳教。1992年6月,重回教会工作。1988年,出任省天主教“两会”第六届常委。2003年11月30日,患肺炎,住院救治。2004年1月16日,逝世。
徐吉麟
徐吉麟(1926—2000),宁波人。解放后,任宁波进行小学老师。 1959年12月,选任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连任四届,第四届副主任兼秘书长,历任浙江省政协委员。1970年后,任浙江省参事,全国天主教爱国会常委,杭州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二届秘书长。1993年病休,2000年10月17日病逝。
蔡叔毅
蔡叔毅(1916-2002),诸暨璜山镇人,圣名西满。民国十九年(1930)8月,入宁波备修院,后转入小修院、大修院求学。三十三年(1944)晋铎,先在宁波教区传教,次年调任温州增爵小学校长,三十七年(1948)回宁波出任药行街堂小学校长。次年温州教区成立,又调回温州主管教区财务。1958年到鹿城机械厂劳动,1979年因心脏病退休回诸暨老家休养。1982年,再回温州负责教堂修复和落实政策,恢复宗教活动工作。曾任温州市一、三、四届人大代表,政协常委、省天主教“两会”常委、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任,温州市天主教爱国会主任等职。2002年9月22日病逝,并葬瓯北马岙山,数千人送葬。
贺近民
民国六年(1917)阳历7月19日生于绍兴天主教家庭,圣名弥额尔。八岁(1924年)就读于绍兴天主教会办的培德小学。十三岁(1930年)进宁波增爵小修院。十九岁(1936年)进宁波保禄大修院。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晋铎,到余姚传教。1951年,调宁波江北堂任副本堂。1958年,因宗教信仰问题划为右派,到甬江酒厂劳动。1970年,摘掉右派帽子。1977年退休,回绍兴老家,曾当维持交通秩序的义务管理员,工作认真负责,被评上先进。1984年获得平反。
1981年回江北堂,与老神父们共同重建教区。1985年,教区负责人柴日昶神父逝世,贺被推选为教区长,继续重建教区工作。2000年5月14日,晋升为宁波教区正权主教。于2004年5月4日病逝。
贺主教主持工作十九年间,教区排除与政府对立,脱离教宗两种极端思潮的干扰行径,选择爱国爱教的正确道路: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在信仰上坚持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义教规、教会传统和教会训导,承认教宗是天主教会的最高元首和基督在世的代表。从而把教区的神长、教友凝聚起来。1981年后,慈溪天主教会遭受外来“地下势力”干扰时,他亲赴慈溪,向广大教友做了细致、深入、艰苦的思想工作,稳定了局势,避免了教区内部的分裂,团结教友在爱国爱教的道路上迈进。
贺主教能虚心听取年轻神父们的意见,使教区的重建工作稳步前进,取得了显著成就:1) 协助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收回教产,修复或重建教堂。至2005年时,经批准开放的堂点有86处。2) 培养年轻一代神职人员、修女和教友。至2005年时,祝圣了神父16人,年轻发愿修女25人,教友已基本年轻化,人数已达二万五千左右。3) 贯彻落实梵二会议精神,进行礼仪改革,拉丁弥撒改为中文弥撒,文言经改为白话经,纷纷成立教友圣经小组,学习圣经,宣扬福音,使教区恢复了活力。
董太和
董太和,浙江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人,民国五年(1916)生于上海,天主教世家,圣名伯多禄。二十三年(1934),毕业于上海天主教办的圣方济学院,是一名高才生。因此免试升入那年初创在英国注册的雷士德工学院机械系,不久转赴英国留学。二十八年(1939)获伦敦大学理科硕士学位,次年经美国回国。三十一年(1942)起,先后在广西大学、武汉大学、英士大学、浙江大学任机械工程学系和光学仪器学系教授。1949年,上海解放后由浙江大学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海军部门工作,任副团级干部,并评为“革命军人”。期间,写成并出版了《工程与军用光学仪器》一书。后因浙江大学成立光学仪器专业需他主持,于1954年调回浙江大学任该专业主任。1957年,因众所周知的政治运动原因,离开教学工作。1978年,重返讲坛,除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外,侧重研究色觉理论及体视学,为国内有关立体照相、电影、电视问题作出了贡献。正如1997年第一期《现代科学仪器》杂志刊载的、为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成立45周年撰写的贺词中所说:“在这支队伍中活跃着一批学术带头人,如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董太和教授,为光学的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和运作,作出重大贡献。”
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光仪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任光仪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导师。1982年到1990年间,在他指导下有5名硕士,7名博士,2名博士后毕业;博士后中一名是来自法国著名Lille大学的法国博士,就在他开设的“生理光学和视觉功能实验室”内完成其视觉的电生理学后期研究课程的。1990年,他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从事高校科技40年荣誉证书”,并被批准从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又获浙江大学“为博士生教育事业作出贡献荣誉状”。
董太和不仅在国内光学界久负盛名,而且在国际上也被尊称为“色度学的老前辈”。1985年,出访欧州法国和瑞典,参加了三个国际学术会议,在两个大学中短期讲学。他是国际生命科学中光学学会(OWlS)创始人委员会委员,国际颜色学会(AIC)第八届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学会间颜色联合会(ISCC),英国颜色组织(CG)及加拿大颜色协会(CAC)等组织的委员。在1986年离休后,仍担任着全国照明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油墨标准化委员会,全国颜色标准技术委员会,浙江光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的顾问。1988年,仍受国家有关部门的邀请,组织专家学者制订国家标准的《中国颜色体系》。历时8年,于1996年完成任务。
他还是浙江省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中国民盟浙江省委员会顾问及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第五届副主任,浙江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第六届副主任。在“省两会”任职期间,勇于任事,对教会建树良多。
他勤奋好学,不计得失,老骥伏枥,默默耕耘,著作等身。主要学术著作有:《凸轮学》、《球辊轴承一原理设计、应用》、《间歇运动机构原理》、《工程与军用光学仪器》上、中、下三册,《三维成像技术》等等。另有专业论文数十篇。他离休后,写了大量护教文章,多半刊载在上海教区光启社的《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上。2003年汇集成的《论中外文化交流与天主教传华》一书,计20万字,由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教务委员会作为《我存丛书之三》刊印出版。他对为中国“北京人”考古工作作过贡献的国际生物考古学家的法国德日进神父(Marie Joseph Pierre Teihard de Chardin,1881-1955)的神学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方法特有研究。
《中国当代名人录》、《浙江教育名人》、《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及《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篇》均有其传。
巫国瑞
浙江衢州直坞里人,天主教世家,圣名本笃。自幼体弱多病,一次跌成重伤,几乎丧命。民国三十五年(1946)高中毕业,又患上严重肺结核病。大学毕业后,边工作边治疗,直到60年代才治愈。因深恶国民党祸国殃民,曾一度追求共产主义,因参与“闹学潮”被软禁并遭受迫害。解放后,在浙江农业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58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视察省农科所后,调任该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因说话耿直兼有“地主家庭”成份,被扣上右派帽子。文革时又被关入“牛棚”遭受种种凌辱,几次动念自杀,幸有“天主诫命”的制约和贤妻的抚慰,才未险入“不归之途”。下放到农村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却提供他一个科研良机,写成一篇水稻害虫丛卷叶蜕的《查蛾测报》科研报告,文章获全国采用,并获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二、三、四等奖。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创“稻飞虱超长期预测”,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可为国家挽回稻谷损失数十亿斤,为我国昆虫迁飞和水稻抗虫育种奠定了基础。又受到国务院嘉奖和特殊津贴。在教学与科研中,培养出一批硕士和博士,有的已成为科研队伍中的带头人。他历任过浙江省昆虫植保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国际水稻研究所持约研究员,并参加过第十一届国际植保会议和第十九届国际昆虫会议。他的翻译和著作仅科学出版社和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就达100多万字以上,是一位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昆虫植保专家。
郭慕天
民国七年(1918)出生在金华县寺前王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在武义县随父母受洗礼入教,圣名保禄。后进入金华育才教会学校念小学。毕业后被教会送到杭州天主教备修院和小修院学习,之后转入宁波神哲学院。三十二年(1943)毕业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专研教会史,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大学期间,他发表了不少有关天主教研究文章,被誉为“神学才子”。三十七年(1948)辅仁大学毕业后,他舍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回到金华,以传道员的身份在义乌、东阳传教。1956年,被推选为金华市政协常委,并主持金华市区天主教教务。1957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郭作为浙江9名代表之一赴京参加了盛会,受到朱德委员长的接见。1958年以后,天主教活动几乎停顿,郭转业到金华市中医院当医生,并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金华天主教鳞爪》、《中西文化交流功臣殷铎铎》、《浙江天主教》、《中国天主教史论丛》等一批著作和文章,整理了浙江天主教3位法国籍、1位匈牙利籍、1位意大利籍、18位中国籍,共23位神父的小传。他被誉为国内天主教的“活字典”。 1980年,参加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恢复工作的首次会议。1983年,应邀到北京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担任《中国教会史》主讲,编写了10多万字的《中国天主教史纲》,课余还兼校医。1987年,被推选为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秘书长。1993年至2003年,任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主任,后担任浙江省天主教“两会”名誉主任。他曾是1956年至1984年的金华县政协常委、1985年至2005年的金华市政协委员、以及1988年至2003年的浙江省政协六、七、八届委员和八届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