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李之藻

李之藻,字振之,又字我存,号凉庵,仁和(今杭州)人,生年各说不同;方豪《李我存年谱》谓生于隆庆三年(1569);裴化行《利玛窦司铎和当代中国社会》说他生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江文汉《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却说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近年,龚缨宴、马琼考定之藻生于隆庆五年(1571)10月13日。父名李褯锡,祖父李子堂,曾祖父李荣。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藻考取进士第五名,先任南京工部员外郎。天启元年(1621),升任南京工部外郎,先在北京工作。《开州志》卷四说之藻“性明敏,法令划一,执法如神,人莫敢欺。于诸家之学,无所不窥。……尤精历律,史会计钱谷,多稳匿,之藻视案牍,以西洋法正之,众骇服。”可见他的学识渊博,大义凛然。杨廷筠在《同文算指》序文中记载利玛窦的话:“自吾抵上国,所见聪明了达,惟李振之,徐子先(光启)二人耳!”足见利玛窦对之藻的推重。

    自从他交识利玛窦后,孜孜于西学,对教理和科学都很有研究。万历三十年(1602),他重刻的利玛窦万国全图,屏风式,6幅,约6平方英尺。三十三年(1605),自制星盘一具。三十五年(1607),又对星盘作了说明,写成《浑盖通宪图说》两卷。利玛窦称之藻所绘天象图,可与欧洲所绘相媲美,并将两部寄回欧洲,一部给罗马耶稣会总会长,一部给他的老师、著名数学教授丁先生(Clavius),是作为他在华介绍西方科学的成果寄回去的。三十六年(1608),又为利玛窦笔述《寰容较义》一卷,之藻序文说:“译旬日而成”,从此可观他对西学精通之程度。   

    利玛窦《天主实义》中,有和之藻论道记载,该书刻印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证明之藻研究天主教教理之早。利玛窦《中国礼记》载,之藻明确教理常劝人入教,他的几名亲属和2名随从官员比他先领受洗礼。一位洗名安德助,一位洗名路加;路加后来当选为北京天主教圣母会的主席。圣母会由北京热心教会工作的教友组成,当时协助利玛窦传布福音,收益很大,一年内教友就增加了100多人。之藻本人迟领洗礼的原因是有妾,万历三十八年(1610)患重病时,才坚决分离。受洗后逐渐恢复健康,他的精神十分充实,常对人说:     “ 我今后有生之年都是天主所赐,应为天主而用。”(见曾德昭《中国史》)。

    那年是会试年,到京应试的5000多人,加上来京觐见的官员5000余人,利玛窦交接十分繁忙,又正在新建教堂,之藻又卧病不能相助。5月3日,利玛窦竟积劳病倒。之藻在家养病,闻讯后,相继延请6位名医,前去诊疗。但病情一直未见好转,终于11日傍晚逝世。《西泰利先生行迹》说:“太仆李公经其丧事,市坚木为棺,会士阻之不得。……前后诸缙绅来吊者,无不极口称赞。” 为茔葬地,之藻亲自去礼部,获叶向高与林茂槐从中周旋,万历把阜城门外2里沟滕公栅栏原杨太监所建房屋38间,地20亩,赐作基地。有人反对,叶向高对他们说:“子见从古来宾,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毋论其他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三十九年(1611)之藻丧父,回杭丁忧,自上海邀郭居静、金尼阁两神父和钟巴相修士到杭开教。三人住在之藻家,为其父按教会礼仪举行丧礼。5月8日在杭举行了第一台弥撒。之藻家曾设一小圣堂,侧墙挂有利玛窦画像。

四十年(1612)1月7日,礼部上疏,请徐光启、李之藻、庞迪我(Didace de Pantoja,1571—1681)、熊三拔(Sabatin de Ursis,1575—1620),翻译西洋历法。四十一年(1613),之藻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上疏请礼部开设历局,并推荐庞迪我、熊三拔、龙华民(Nicolas Longobardi,1559—1654)、阳玛诺(Emmanuel Diaz junior,1574—1659)等参加修改历法(疏文见《明经世文编》)。庞、熊、阳、龙均为通晓历法的耶稣会士。同年,之藻撰写了一部实用数学——《同文算指》,前、通、别三编,是介绍西洋笔算的第一部书。   

四十三年(1615),之藻任高邮道台,治河。《康熙仁和县志》卷十七谓之藻“两治河漕,咸着成绩。”后人把他列入高邮七贤祠。次年8月,南京礼部尚书沈氵隺       控告南京耶稣会士,波及全国各地教会。之藻一面请传教士避居杭州他自己和廷筠家及上海徐光启家,一面写信给南京各友好官员,据理辩护。四十七年(1619),“后金”攻占辽沈,京师告急。之藻和廷筠集资,派学生张焘到澳门购买西炮,并上疏推存毕方济(Francois Sambiani,1582—1649)、阳玛诺等耶稣会士入京,参加制造兵器(疏文见《明经世文编》。所购西炮在宁远、涿州战役中,多次建功。天启二年(1622),徐光启致之藻函:“东事之殷,弟于人情事势,稍稍知有今日,弟之即去,知翁丈之必有今日。”是指魏(忠贤)党专横拔扈,横加罪名;排斥异己。徐、李等身受其害,之藻被贬达3年之久。次年,之藻罢官回杭,专心译著。这年9月,他撰写了一篇《职方外纪序》。在文中提到他计划写一部包括世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职方之一镜》20卷。同年,开始辑刻《天学初函》,收集利玛窦、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阳玛诺、毕方济的著作,理器各10种。介绍西方科学和人生观,都是当时在中西文化交流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作。“初函”二字表达他将另辑《续编》之意。

天启五年(1625),《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陕西西安出土。凤翔张赓虞将拓本寄给李之藻。之藻与阳玛诺等都认为碑文所载教理与天主教教义相符。经之藻帮助,阳玛诺写成《景教碑颂正诠》,刻印于杭州,书上附有之藻的《读景教碑书后》一文。是我国研究景教碑的第一篇文献。同时,之藻与傅汛际(Francois Furtado,1587—1653)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论天地》6卷。崇祯元年(1628),在杭州刻印,书名《寰有诠》,及《逻辑学》25卷,书名《名理探》,是我国最早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本。 魏忠贤被劾后,次年之藻被推荐到北京历局工作。年底,之藻北上,到扬州、沧州两地,“血疾”复发。翌年6月,才到历局工作,与徐光启、罗雅谷(Jacgues Rho, 

?一1788)等译成《历指》l卷、《测量全义》2卷、《比例规解》1卷。同年11月1日(农历9月27日),之藻在京病逝, 后迁葬杭州。

关于之藻逝世时间:《畴人传》和《杭州府志》谓崇祯四年(1631);高镐鼎《徐文定公行实》说是三年十二月,徐光启崇祯三年十二月初二日《因病再申请以完成大典疏》中却说:“今秋才欲续成,而寺臣李之藻物故。”当时之藻在历局工作,光启是历局主持人,两人又是知交,之藻逝世时间,光启之言为最可靠。其后代有儿子李长桥、李次等。次彪崇祯年间入历局工作,任监督院生。孙李祯熊为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

    曾德昭(Alvare Semedo,1585—1658),《中国史》记载之藻事迹较多,说之藻博学多才,名闻中外,与西士交往20余年,研究科学,如饥似渴,或阅读或译著,从未止息。老年时一目失明,另一目视力减退,仍孜孜于译著,先后修改色润西士著作近50种。之藻为强国富民用心于中西文化交流事业,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陈垣《明浙西李之藻传》也说:“之藻博学多通,时辈罕有其匹。其为文汪洋浩瀚,才气四溢。时西士寓书罗马者,无不称之藻为此间才士,以故之藻于西士殊有名。”他是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又是我国17世纪引进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先驱之一,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译著家和出版家。

杨廷筠

杨廷筠,字仲坚,号淇园,又号郑圃居士、必园居士,仁和(今杭州)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杭州武林门前原有石坊,刻有“祖孙父子甲科”等字样,可知其书香世家。万历七年(1579)中举人,二十年(1592)考取进士,出任江西安福县知,地方人士称他为仁侯;次年奏请免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的水运苛捐杂税。三十六年(1598)任监察御史。四十七年(1609)访方孝孺后裔,为孝孺平反。“方氏子孙乃得自名其祖……海内臣民,咸所称快。”(徐光启疏文语) 天启元年(1621)任少京兆,四年(1624)任顺天府丞。他为人正直,体恤民间疾苦,不畏权势,秉公办事。

 《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记载:“辛亥,我存公官南都,与利先生同会郭仰凤,金四表交善,比告归,遂延郭、金二先生入越。……公闻李封君殁,往唁,见二先生,欣然叩其宗旨。”(辛亥指万历三十九年[1611],利先生是利玛窦,仰凤是郭居静的字,四表是金尼阁的字。)万历三十年(1602)廷筠在北京遇到过利玛窦,那时他只对西方科学感兴趣,遇郭、金后,深究教理,质疑思考,9天不倦,但他要求领洗时,因为有妾,未获应允。他向之藻说:“泰西教士好古怪,我以监察御史奉教,不能稍留情面,容我一妾耶? 佛教断不如此。”之藻回答说:“这正是正邪区别之所在”。廷筠猛然大悟,摒妾分居,遂于同年6月领受洗礼,请之藻为代父,洗名弥额尔。由此自号弥格子。

    廷筠信教后,致力于公益事业,建学校、办仁会,向缙绅劝募、救济贫困、设立公墓、刻印教会书籍。万历四十五年(1617),为传教士专设住院及圣堂,“延泰西会士诸先生住其中,时与众人讲解圣经,武林人士靡然向风矣。”《超性事迹》语)。他的两个儿子约之、繇子,两个女儿和他的父母、家人等先后领洗入教共30余人,长子约之洗名加禄,繇子洗名若望,两个女儿洗名亚加大和依搦斯。

    四十四年(1616),沈氵隺 控告南京传教士,廷筠挺身为传教士辩护,自写护教书,并延请徐光启来杭,在他家中拟定《辨学疏章》。这是一份用徐光启名义呈交皇帝的护教书,书中要求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公开辩护,对传教士著作进行审核,并以自己身家性命担保,慷慨呈词。同时召传教士避住他家。据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记载:“时散居各省之教士仅十三名,来廷筠家达六七人之多,食用诸费,皆廷筠供给,不受西士分文,数年如一日,了无恪色,其慷慨好义如此。”当年住他家的有郭居静、艾儒略、金尼阁、毕方济、阳玛诺、史维贞(Pierre Spiere,1584—1628)等,以后又有邓玉函(Jean Terrenz,1576—1630)、傅汛际等来他家。南京的传教士谢务禄(Alvare Semedo,1585—1658),1616年被驱逐出境,1620年改名曾德昭也来杭避住廷筠家中。1617年,沈氵隺       罢官归来,廷筠前往访晤,沈劝他勿袒护西士,廷筠要沈正视事实,沈亦无可奈何。   

    被人美称为“西来孔子”的艾儒略拜廷筠为师,在杭州写成《西学凡》,介绍欧洲大学所教文、理、医、法、教、道六科。廷筠作序,序中有:“六科经籍约略七千余部,业已航海而来,且在在可译”·…假我十年,集同志数十手,众共成之。”因为1620年金尼阁从欧洲带来7000部书,所以产生组织人员进行翻译的愿望,可见他对西学之爱好,振兴我国之心愿。同年,他又与艾儒略增补利玛窦与庞迪我旧稿,撰成《职方外纪》6卷。这是我国第一部世界地理书,对我国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廷筠的门生张赓和绛州韩霖(圣名多默)合编《圣教信证》,记述来华耶稣会士91人的简历,完成于清顺治四年(1647),是耶稣会士初期在华传教的一份宝贵史料。

    天启二年(1622),廷筠把桃源岭附近大方井祖茔献作传教士墓地。《超性事迹》说:“公殁后,其次子将田房原契赠泰西先生,后西来先生故于武林者,未有葬地,因取公所购旧坟,捐入圣堂,为诸先生前后藏魄之所,而公之长子(“长公之子”之误)又充田若干,为守茔之需。”

    廷筠本来笃信佛教,对寺庙布施较多,是佛教徒中有影响的人物,所以他改信天主教后,引起佛教人士的震动。当时一些名僧和倾向佛学的人亦纷纷写文章攻击天主教。廷筠挺身执笔著《圣水纪言》、《代疑编》、《代疑续编》、《鸾鹄不并鸣说》,加以反驳。之藻、光启亦参加论战。《超性事迹》记载:“里中有为公誉者,谓公生平行事,无一不善,独有一不善处,是从圣教。公闻之,咨叹曰:某生平行事,无有一善,乃独有一善处,是从圣教。”可见其信教之笃诚。

天启七年(1627),廷筠与之藻、光启等到嘉定,参加“天主”名词商讨会。同年秋,他自己捐献大批资金,在天水桥西(现在天主教堂所在地),新建教堂一座,是杭州新建的第一座天主教堂。这时,廷筠已70高龄,亲自采购建材,督工建造。教堂造好了,他却卧病不起,12月病逝。因廷筠德高望重,为杭州民众所爱戴,列入乡贤祠。杭州云栖寺名僧莲池,虽反对廷筠和之藻改信天主教,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正人君子,表表一时,众所瞻仰。”《天主教传行中国考》称廷筠“为中国开教一大功臣”。

郭居静

郭居静(Lazarus Cattaneo,1560—1640),字仰凤,意大利人。万历八年(1581)入耶稣会,二十一年(1594)来华,先到澳门学习华语,继到韶州协助利玛窦,利赴南京,郭主持韶州教务。利赴北京,郭同行;利离南京,郭任南京本堂。三十一年(1604),郭身魁伟蓄长髯回澳门,就有流言,说郭被推任外国侵略的领袖。三十三年(1606)回南京,当年应徐光启的邀请,到上海开教。三十五年(1608)冬,在上海施洗50人。次年,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落成。

    三十九年(1611),应李之藻的邀请,偕同金尼阁神父、钟鸣仁修士到杭州开教。5月8日,在之藻城内寓所举行了第一台弥撒。6月,杨廷筠亦在他手中受洗。四十三年(1615),又给廷筠二子一女施洗。次年,给廷筠夫人施洗。这年,礼部尚书沈氵隺 控告南京传教士。居静从此常居杭州。

    泰昌元年(1620),应孙元化的邀请,去孙的家乡嘉定开教。天启七年(1627)秋,廷筠在杭州城建造第一座圣堂、神父住宅及初学院,居静就一直住在其中。他晚年瘫痪,但未停止传教,崇祯七、八年间(1634—1635)付洗324人。十三年(1640)1月19日病逝,葬大方井。他是上海、杭州、嘉定三地的开教人,在杭州传教30年,也是首任杭州本堂神父。

匡国

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07—1661),字济泰,意大利特伦托人。17岁到罗马学院求学,25岁入耶稣会,崇祯十二年(1640)起程来华,十五年(1643)到浙江兰溪,后到杭州传教。清顺治初年(1644—1650),曾因战乱流寓南北,从而交接了许多名公钜卿,搜集了大量我国文化、地理和历史资料。清顺治二年(1645),他避居浙江瑞安,清兵把他护送到杭州堂,出告示保护。三年(1646),他在兰溪建造第一座教堂。后曾到宁波传教,与朱宗元合译苏亚莱(Suarez)神学著作。七年(1650),被推选为在华耶稣会士代表到罗马为中国礼仪问题申辩,他带领第一个赴欧洲留学的澳门人郑维信(又名玛诺,1635—1673)同行。他在船上将所带资料进行整理,撰成《中国新地图册》,十二年(1655)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他用拉丁文撰写的《鞑靼战纪》,同时在德国科隆、比利时安弗尔、意大利米兰出版,一时名噪欧洲。

文本框:  
意大利Trento市卫匡国公园内
卫匡国青铜像
    他在欧洲5年,经过申辩,罗马允许敬孔祭祖。十四年(1657),带领同会会士17人东返,12人死于途中。只有南怀仁、殷铎泽、柏应理、陆安德、鲁日满5人于顺治十五年(1658)与他一起抵达澳门。次年,卫匡国回杭继任本堂,当时浙江巡抚是佟国器,顺治正宫皇后的从弟,他的夫人是教友,圣名亚加大,因钱塘门教堂简陋,得他们的资助,在天水桥杨廷筠府第附近购置土地,另建圣堂(今中山北路)。当年动工,采用西欧样式,3行4柱;另造有正厅3间,初学院3间,饭厅及附属房屋,卧室14间。初学院环境优美,可以远眺西湖和山峦,住院三面都是花园。

    十八年(1661)患霍乱病,6月6日病逝,葬大方井。和安当(Antoine Heckman,1853—1893)的《圣教史》抄本记载:“卫匡国的尸体,直到嘉庆时还未腐烂。因教外人前来供拜,遣使会士把它移置瓮中,但仍完好。”柏应理(Couplet)、李玛窦都有同样记述。

他的著作还有《逑友篇》、《天主理证》、《灵性理证》、《驳轮回说》、《中国上古史》、《中国文法》等。

朱宗元

耶稣会神父何大化(Gouvea)撰写的《远东》(Extrema Asia)一书,记载宁波开教情况比较详实。其中有:“利类思(Buglio)从南京调到杭州主持教务,不久阳玛诺亦从福州调来,任会长职。这时,从宁波来了一名青年学者,他曾在省城受洗;回家后告诉他的父母,受到了责备,后经他耐心解释,使父母心悦诚服。为此,他来省城邀请利类思去宁波,利把圣像出示听道群众。不久,就有15人领受洗礼,他的母亲也在其中,其中大多是文人学士。此青年名葛斯默。次年,阳玛诺亦被邀到宁波,留数日,付洗约千人。”

高龙盘(Colombel)《江南传教志》说:“1640年,宁波教务已相当昌盛,新入教的560人,其中不少是官绅子弟;朱氏兄弟三人,都是科第出身,圣名伯多禄、葛斯默、玛第亚,最引人注目。”彭氏《赵保禄传》说:“葛斯默名维城,曾著《答客问》。维城是朱宗元的字号,鄞县人,顺治五年(1648)考中举人,23岁著《答客问》一书。福建林文英作序,序文有:“噫,朱子之尊天主也至矣!其欲正人心也切矣!读是篇者,不必歧之为西学,其最大经而合之为吾儒当奉之教,教固可行,道可一,而风亦可同也。” 由此可见宗元学识之高,奉教之虔诚。宗元还著有《拯世略说》,并为阳玛诺《轻世金书》润色校订,为阳玛诺《天主圣教十诫直诠》作序,序中有:“小子私幸,受业终岁,将振群聋。” 以见其传扬福音之心切。还曾与卫匡国合译《神学大全》。据何大化记载,他的弟弟玛弟亚是一位传教能人。可知宗元和他弟弟为宁波开教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星曜

张星曜字紫臣,杭州人。崇祯六年(1633年)生,父傅岩,曾师杨廷筠。其友诸际南给他几本天主教书籍,他说“余读未竟,胸中之疑尽解释”,遂于康熙十七年(1678)受洗,圣名依纳爵,故自称依纳子,时年46岁。但受到一些人的讥讽,说“张某儒者,今尽弃其学而学西戎之教”。他没有退缩,经其友丁履安授意“取天主教之书,删繁就简”。 历经多个春秋,集成《天主教明辨》2000多页,《通鉴记事》1700余页及《葵牌辨教录》200余页(抄本藏北京北堂图书馆)。热心护教,如此执著,令人佩服。参加校订者68人,可见其规模之大,工作之繁重。68人中有“杭州7人,仁和5人,钱塘14人,余杭7人,嘉兴、海宁、慈溪、平阳各1人”。杭州有闵风、闵象贤、闵景贤3人。他的儿子又龄,女婿赵飞鹏、柳文彬均参加校订。由于内容太多,不能全部刊出,遂取其中《合儒》、《补儒》、《超儒》三辑刊印,书名《天儒同异考》

殷铎泽

    殷铎泽(Prosper Intorcetta,1625–1696),字觉斯,意大利西西里岛人。顺治十六年(1659)来华,先到江西建昌传教建堂,两年中有2000人受洗。因知府的仇视,教堂3次被拆毁,又逢杨光先兴难,四年(1665)被解送北京,后转押在广州。九年(1670),回欧洲,募集传教资金。于十三年(1674)来中国时,正奉康熙下旨,关押广州的传教士返回原住教堂。殷铎泽来杭州,主持初学院工作。2年后,出任中国和日本会务视察员,购进大方井相邻一块土地,并设一小堂。当时有兄弟3人,认为卫匡国所建圣堂有碍他家风水,发生殴打事件。3兄弟被拘,铎泽向官府求情释放,从此信教人大增。二十六年(1687),洪若、张诚、李明、白晋、刘应5名法国耶稣会神父到达宁波,铎泽出面接待,并介绍去北京。不久,浙江巡抚张鹏翮控告铎泽违反教禁付洗1000余人,下令拆除教堂。铎泽致函在京会士求援,奏请朝廷保护。三十一年(1692)3月19日,康熙出谕解除教禁,铎泽赴京谢恩。杭州堂失火,康熙令张鹏翮重修。康熙南巡到杭州,铎泽跪迎,获召见并赐果饼酥3盘,又令侍卫赵昌到堂内赐银20两。三十五年(1696),铎泽病逝杭州,葬大方井。

殷铎泽和卫匡国两人是早期浙江天主教最有影响的传教士。匡国以《中国新地图》名噪西欧,铎泽对《四书》颇有研究,先与郭纳爵把《大学》、《论语》译成拉丁文,后来又独自把《中庸》译成拉丁文,是我国《四书》传往欧洲的最早译本。铎泽还通晓天文历算,清代数学权威梅文鼎曾与铎泽商讨有关问题。铎泽觐见康熙,及在京受康熙款待情况, 《正教奉褒》中,记载十分详实,亦一希罕之事。

德玛诺

 德玛诺(Romanus Hinderer,1669-1744)法国阿尔沙省雷琴人(Reigen Daesace)。1688年,入耶稣会初学院。晋铎后,康熙四十六年(1707)7月28日,抵达澳门。继到京获朝廷许可,先赴广东上川岛传教。五十年(1711),杭州艾期玎(August Berelli)病逝,到杭州接任本堂。次年,又与雷孝思(J.B.Regis)、冯秉正(Francois Moyriaode)两耶稣会士测绘河南、江苏南、福建及台湾西部地图。期间,先后在本堂区授洗228人,听告解1615人次,送圣体1230人次,终傅12 人,并到松江、上海两地举行圣事二个月。四十五年(1706),康熙下令驱逐所有禁止敬孔祭祖的传教士后,浙闽总督满宝张贴禁教告示,德因送满宝一幅地图,得以安居杭州。德为避免过于张目,教堂大门紧闭,教友从圣堂两侧教友住房进出,并规定出入教友不超过30人。他热心恭敬耶稣圣心,五十九年(1720)在杭州北郊建造第一座耶稣圣心堂。雍正八年(1730),满宝离任,李卫任浙江总督,德被驱逐,杭州堂被改为天后宫。德到澳门约两年后,又潜入云南、陕西、崇明岛探望教友,施洗近2千人,听告解17000人次。乾隆三年(1738)底,又回浙江传道。九年(1744)8月26日,病逝于常熟,葬于南京雨花台。乾隆二十五年(1760),费堡(Fribourg Brigau)出版一书《至今传扬耶稣圣心敬礼著名人物玛加利大高隆卞和德玛诺的功绩》,以具其事迹名噪欧洲。

文本框:  
石伯禄主教墓
石伯禄

    石伯禄(Pierre Lavaissiere,1813—1849)法国人。道光十八年(1838)晋铎,次年1月3日抵澳门,先到江南传教,二十五年(1845)到河南。次年3月27日,选任弥尔(Myre)衔主教浙江代牧,在江西由和广德主教(Bernard Vincent Laribe,1802-1850)主礼祝圣。次年,在定海十字路教堂内,开办修院。二十九年(1849)12月19日,逝于宁波,葬舟山定海。

文本框:  顾方济

顾方济(Francois Xavier Timothee Danicourt,1806—1860)法国人。道光十一年(1831)9月24日晋铎,十四年(1834)6月14日抵澳门,在澳门修院执教到二十二年(1842)5月,转来舟山。二十六年(1846)7月18日,到宁波。三十年(1850)12月22日,当选为浙江代牧,   受“安底弗尔”(Antiphelle)主教衔。 次年9月7日,请河南代牧安若望(Jean Henry Baldus,1811—1869)到宁波主礼祝圣在任时为收回宁波药行街天主堂旧址,并为重建教堂筹划资金操劳,在江北岸购进大片土地为日后两处建堂打下了基础。咸丰四年(1854),调往江西。十年(1860)2月2日,逝于法国巴黎。

田嘉璧

田嘉璧(又名类思,Louis Gabriel Delaplace,1820—1884)法国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6月11日晋铎。二十六年(1846)3月13日抵澳门,到河南传教。三十二年(1852)2月27日,当选为江西代牧,领“安达利诺波尔”(Andrinople)主教衔。 同年7月25日,在河南鹿邑县冯桥由安若望主教主礼祝圣。咸丰四年(1854)6月12日,调任浙江代牧。同治九年1870)1月21日,又调任北京代牧。光绪十年(1884)5月24日,逝于北京,葬正福寺。

文本框:  
苏凤文主教
苏凤文

    苏凤文(Edmond  Francois  Guierry,1825—1870)法国人。咸丰元年(1851)6月14日晋铎,三年(1853)5月7日抵宁波。同治三年(1864)9月22日,选任北京助理主教,受“达拿巴”(Danalpa)主教衔。四年(1865)4月30日,在北京由孟振生主教(Joseph Martial Mouly,1807—1868)主礼祝圣。七年(1868)12月4日,任北京代牧。九年(1870)1月21日,调任浙江代牧。光绪九年(1883)8月8日,逝于宁波,葬江北堂内。

彭客达

彭客达(1823—1893),湖北南漳县人,圣名若翰。道光二十三年(1843)9月,进澳门修院。二十五年(1845),在江西加入遣使会。咸丰元年(1851)3月31日,在河南晋铎,曾赴湖北传教。后到河南修院任教,继任修院院长、教区帐房。同治十年(1871)2月,彭来浙江传教,先任杭州本堂,常外出,奔波于嘉兴、衢州等地。同年9月,定海大修院迁来杭州。光绪元年(1875),调任衢州本堂。四年(1878)5月,曾到兰溪寻找老堂。五年(1879)11月,到江山开教。次年,在江山开办教会学校,并派传道员驻住传教,先后在花溪边、玉源、培源、王清镇、都安等地设祈祷所。八年(1882),江山建造了一座圣堂。次年,江山已有教友100余人,衢州有770名教友,慕道100余人,学校3所,麻蓬每主日有三四百教友,热心可嘉。十一年(1885),彭在衢州城内购买了房屋,卖主不肯交房,仍每年付租金55吊,另赁屋住用达7年之久。十三年(1887),回杭州传教。十六年(1890)生病,身体虚弱,但仍不愿休息,外出到严州、新登、富阳、于潜、昌化等地传教。十八年(1892)6月24日,杭州神父、教友给他做70岁大寿,对他不辞辛劳,一心于传教事业,表示慰问和颂扬。次年1月20日,彭乘船到七里泷休养,后到衢州、麻蓬、江山等地看望教友。3月10日回麻蓬,4月14日病逝,葬麻蓬圣山上。在浙江传教22年。

傅道安

傅道安,道光三年(1823)出生于衢州石梁乡麻蓬村一个老教友家庭,圣名味增爵。二十三年(1843)9月1日,进入遣使会开办的澳门修院。二十五年(1845)12月8日,吸收为遣使会会士。祝圣六品后于二十七年(1847)返回浙江,到定海十字路堂内继续学习,并兼任修院管理工作。二十九年(1849),由浙江代牧石伯禄主教祝圣为神父,是浙籍第一位遣使会神父。先在舟山传教,任舟山东端的三王来朝堂的本堂,兼管理圣母升天堂。两处教友发展较快,而且虔诚可嘉。同治三年(1864),他到朱家尖开教,建立教会。次年,到杭州任代理本堂,当年又调任舟山总本堂,在任期间,慕道日增,教会大兴。这时,他还为冯伯德神父的著作《圣教鉴略》译成中文,广传教内。六年(1867),调任台州本堂,到海门、栅桥、大岙、楚门等地开教,教会发展之迅速,为全省之冠。十年(1871),又赴宁海开教。十二年(1873),住大岙,曾到温州查访老天主堂和教友,到海宁车辐浜督造圣堂。光绪元年(1875),从台州调任车辐浜本堂,统管嘉兴府属教会。那年,嘉兴府属有18个教友点,教友975人,男校2所,女校1所,男女孤儿院各1座,工作十分繁重。三年(1877),又调任杭州本堂。五年(1879),任宁波本堂,兼教区帐房及主教秘书,并历任田嘉璧、苏凤文二主教顾问。十一年(1885),再任台州本堂,因年过花甲,积劳成疾,于当年l0月4日在栅桥一病不起,9日,逝世。教友闻讯,纷纷前往哀悼,一个小小村庄前来送葬的竟达100多人。可见当地群众对他的爱戴和敬仰。

冯伯德

    冯伯德(Protais Montagneux,1825—1877),1825年9月5日生于法国罗阿的圣德望(Saint Euonne)。1848年12月23日,在里昂晋铎。1849年10月5日,进巴黎遣使会修院。1850年,到斯米尔(Smyrne)。次年6月,抵达澳门。咸丰二年(1852),到定海修院任教。四年(1854),到衢州、麻蓬、赤山等地探访教友,逗留8个月。九年(1859),任定海本堂兼修院院长,新建弥额尔圣堂。同治四年(1865),任宁波本堂,并以教区视察员身份到各堂巡视。同年,负责宁波城内圣母升天堂的重建工作,仍按旧堂长150尺、宽65尺进行修建。杭州天主堂也是他出面交涉收回的。十三年(1874),他在宁波建造了神父墓地。他历任顾方济、田嘉璧和苏凤文的副主教。著有《圣教鉴略》,经傅道安译成中文,遍行全国。因患肝病多年,未经精心治疗,仍坚持繁重工作,终因医治无效,逝世于二十三年(1897)2月26日,年仅51岁,在浙江传教25年,第一个葬在宁波他自己购置的神父墓地上。

徐志修

徐志修(Joseph Marie Rizzi,1830—1890),意大利人。咸丰二年(1852)晋铎,次年入巴黎遣使会。五年(1855)12月16日,抵达宁波。先学习华语,并在宁波传教。同治五年(1866),任杭州本堂,统管杭州、嘉兴、湖州、绍兴、严州、金华、衢州7府教会。九年(1870),调任台州本堂,统管台州、温州、处州3府教会。十二年(1873),在栅桥建造伯多禄堂。次年,清塘背的耶稣圣诞堂建成,并用1200元廉价在温州购得有20来间l幢房子作教堂。据说该房闹鬼,无人敢住,才廉价出售的。同年,苏凤文主教返法参加遣使会总会长选举,由徐志修任署理主教,管理教区。光绪四年(1878),徐和刘安多、傅道安、白若翰任教区顾问,徐同时兼任教区会长助理。九年(1883),离职治病。十一年(1885),身体初步康复,回栅桥传教。十六年(1890),患霍乱病,在栅桥逝世。

刘安多

    刘安多(Andre Guillot,1820—1887),法国人。生于1820年11月30日,1846年12月19日晋铎,1857年10月12日进入巴黎遣使会修院,咸丰八年(1858)12月23日抵达上海,来浙江传教,次年吸收为遣使会会士。他带领第一批仁爱会修女到澳门,后由他把她们从澳门迁居到宁波,并任她们的神师。同治六年(1866)到绍兴传教,十九世纪他是第一位居住绍兴传教的神父。他在绍兴办了一座教会学校。同治七年至光绪三年(1868—1877),历任车辐浜、杭州和宁波本堂。光绪四年(1878)任教区顾问,六年(1880)再任车辐浜本堂,十一年(1885)调任上海遣使会帐房,十三年(1887)1月17日在上海逝世,并葬在上海。

马宗良

马宗良(1832-1894),江苏常州人,圣名本笃。道光二十九年(1849)进定海修院,咸丰九年(1859)晋铎,是一位非会士神父。先在舟山、宁波传教,同治七年(1868)到余姚建堂名“十字堂”,十一年(1872)调黄岩栅桥,十三年(1894)到温州探访祖籍福建老教友及郊区10余名慕道友,在城南花柳塘设堂。次年春,到温施洗26人,继赴处州探24名新教友,内计青田19人,丽水4人,云和1人。光绪八年(1882)调定海,3年后调宁波江北堂,不久又回到定海。十七年(1891),出任温州副本堂。十九年(1893),因年老多病调宁波休养,次年,病逝宁波,葬神父墓地。

傅貌禄

傅貌禄(1839-1911),圣名茂禄,常山磔山人。幼年入定海修院,光绪二年(1876)晋铎,先在浙江传教。十一年(1885)调任温州副本堂,次年开办保禄小学并任校长。十四年(1888),着手温州新堂的筹建工作,亲赴龙泉采购木材,一座占地698.25平方米、宽17.5米、哥特式的保禄大堂,终于十七年(1891)建成。工程完成调往舟山。二十六年(1900),出任衢州副本堂,在皂树巷购房设堂。该堂于当年7月被“红巾军”焚毁。傅为此躲藏在教友家22天。次年,政府拨府山东侧大片土地,另建新堂,傅负责督造,但只在筹建中,因年老多病,逝于宣统三年(1911)。他精通中医,深受群众欢迎,成为他福传的直通快车。

董增德

文本框:  
赵保禄主教
董增德(Dominigue Vincent Procacci,1850—1922),意大利人。1871年11月20日进巴黎遣使会修院,1877年5月26日晋铎。光绪二年(1878)抵达上海,同年12月到温州传教,当时温州城内只有40名教友。七年(1881)12月,从台州本堂区划出,温州成立正式本堂区,管理温州、处州2处教会,董任温州本堂。九年(1883),温州本堂区有教友630人,当年增加到900人,主要分布在温州、永嘉、乐清、瑞安、平阳、丽水和青田。次年发生中法战争,10月4日晚上温州教堂被焚毁,只留下一所临时小堂,只得将80名孤儿寄居各教友家中。董被官法救出,寄住英驻瓯领事馆,第四天乘英舰“健飞”号赴甬休养。次年5月回温。那年9月8日傅貌禄神父从嘉兴带1名李姓木匠,1名吴姓泥水匠工,到温州准备重建工作,先买好50多万块砖,到福建采购木料。十四年(1888)开工,十六年(1890)建成宽三间、长九间的保禄大堂。钟楼是后来加建的,10月真福董文学(Gabriel Perboyre,1802-1839)瞻礼日举行落成典礼。十八年(1892)1月4日董离温调任舟山本堂时,温州本堂区教友已增加到1091人。他在舟山期间教友亦增加较快,定海、沈家门两地就有教友2858人。民国十一年(1922)12月31日病逝于定海,葬雷鼓山。

赵保禄

   赵保禄(Paul Marie Reynaud,1854—1926),法国籍遣使会士。同治十一年(1879)9月抵华,先学华语,光绪八年(1882)任小修院院长兼定海本堂。次年苏凤文主教临终时,指定赵为继任人。因此,苏逝世后,即任代理主教。十年(1884)3月7日选任浙江代牧,受富苏拉(Fusula)主教衔,邀请江西代牧白振铎(Bray,1825一1905)来宁波。同年6月29日,在圣母升天堂主礼祝圣。任代牧达41年之久,是浙江代牧中任期最长,扩展教务,创办教会事业,均首屈一指。在对他的悼词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所创建各地教堂、修院、慈善事业、中学、小学等教会事业,蒴果累累。他上任时,代牧区只有6000教友,任期中增加到50000人,开始只有6位中国神父,后来单宁波代牧区就有37人,经他祝圣的神父达59人,拯灵会修女已有70人。”所办事业中最著称的有三:一、宁波草马路庞大的教会建筑群;二、先后在绍兴、上虞、衢州创办中法学校,培养人才;三、救灾工作,民国元年(1912)绍兴遭受严重歉收,捐款12万法郎,六年(1917)北方水灾,浙江连续遭受台风洪水,均捐出大批救济款。他的举措,获得了社会称誉,并获教宗御座大臣衔、清廷的双龙宝带、中华民国政府的嘉禾章和法国政府的荣誉十字勋奖。

    当时流传的“道台一颗印,不如赵保禄一封信”,反映他权势之大,这与当时法国政府操有中国天主教保教权有关。

十五年(1926)2月,赵病逝于法国;同年4月,遗体运回宁波,葬江北堂内。

田法服

    田法服(Paul Allert Faveau,1859—1949),法国人。光绪十二年(1886)9月19日抵达上海,次年8月15日在宁波晋铎,在浙江传教,宣统三年(1910)5月10日选任浙西代牧(1924年改称杭州代牧)。当年10月2日在宁波由赵保禄主礼受主教祝圣礼。民国二十六年(1937),退居嘉兴。1949年,逝于嘉兴,葬嘉兴苦难堂内。

李思聪

    李思聪(Jean Baptist Liepers ,1864-1930)法国人,出生在里昂贵族,父亲是位大企业主,兄弟5人,排行第四。自小好学,才识超凡。1886年,入巴黎遣使会修院。1890年12月20日晋铎,光绪十七年(1891)4月抵上海,带来分给他的的家产二三十万元。先在宁波学习华语,次年秋到栅桥建造学校。二十年(1894),在海门购进大片荒地,建耶稣圣心堂、神父住房、特具风格的六角亭等房屋百余间,男女堂占地20余亩。次年,又在临海城内及黄岩购房设堂。以后在温岭、玉环、清江茅林、新河、泽国、松门等地先后建堂。二十三年(1897)2月,宁波派来首批6位拯灵会修女。李在海门又建造了拯灵会第一个分院,设天神会、学校、诊所。后办了绣花厂、织袜厂,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筑堤坝、建码头(后引来“可贵”、“永利”、“永宁”等轮船通航),造街面房形成东西两条街,办电灯公司,一改海门旧面貌。从而受社会一致好评,清政府为此授予二级嘉禾勋章。民国八年(1919),调往舟山定海本堂。十九年(1930),在上海病逝,灵柩移葬海门圣心堂, “文革”时被毁。

刘怀德

    刘怀德(Pierre Claudius Louat,1865-1912),法国人。光绪十四年(1888)10月6日抵达宁波,继续攻读神学。十七年(1891)6月21日晋铎,到温州传教。次年3月间,用120元在平阳购得1座房子安置传道员白志斌(白加禄神父的父亲),主持那里的传教工作。这位传道员为平阳教会作出了可喜的成绩。那年,董增德调离温州,刘继任本堂。二十二年(1896),刘在温州城内造房11间,作孤儿院和慕道院,那年城内已有教友272人,平阳78人,乐清216人,处州96人。次年12月6名,拯灵会修女到温州,依搦斯修女任会长,先寄住女校内。第二年12月,修女院建成,设有工作室、会客室、小堂、餐厅和寝室。二十五年(1899),刘在丽水城内购置3幢宽大旧房,设立教堂,主保圣多默,后又购进相邻的一块土地及另1幢房子。次年,温州义和团烧毁教堂,刘乘英大使的船避到宁波。二十八年(1902),冯烈鸿任温州本堂。三十年(1904),刘任杭州本堂。三十三年(1907),刘又为丽水建造新堂筹措资金(丽水耶稣圣心大堂,由沈若翰神父负责监造,民国八年[1919]11月落成)。刘调任绍兴本堂,二年(1912)病逝于绍兴。那时绍兴教会学校已具有相当规模:男校有六个班级;528名学生,12位老师;男 生624人,女生210人。女堂另有婴儿47名,慕道院妇女367人。

徐辅贤

徐辅贤(又名仁德,1872-1935),台州栅桥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2)1月24日,十四年(1875)马宗良神父施洗,圣名玛弟亚。光绪十年(1884)入定海修院,他的神哲学老师是郎守信(Ferrant),后来升任江西代牧。十八年(1892)进遣使会,二十一年(1895)6月29日晋铎。次年1月,到温州传教,到死为止。他勤俭好学,每天阅读圣经和注释,并对植物学、动物学等自然科学很有研究。总堂口的教友,他个个认识,办事认真负责,聪明善断。生活十分俭朴清贫,对穷困人却十分慷慨,倾囊相助。外出传教往往赤脚步行,并在凉亭中寄宿。讲道娓娓动听,不知劳倦,可惜晚年声音嘶哑,无法大声讲道。二十六年(1900)刘怀德离温州时,曾任本堂。民国二年(1913)不慎跌倒,成了跛子。十年(1921)9月,获罗马教廷颁发的“为教会,为教宗”十字勋章,确定他为“宗座传教士”,并拔给一笔保养金。二十四年(1935)2月21日,病逝于温州,教友们对他十分爱戴,参加葬礼和送葬的达1000人。原葬护国寺后“圣山”,后迁至瓯江岙山。

方志才

方志才,原名泰如,圣名达陡,温岭人,遣使会士。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民国三年到二十年(1914—1931),任余姚本堂,任期内教务发展迅速,把浒山堂从南门迁建东北城角,并相继在逍林、新浦、大道地、下二灶、坎墩、高王、伍家板桥、界堰路、胜东等地建起了圣堂并在腰塘筑好教堂基础,教务兴旺。他是慈溪天主教开创人之一,先在新浦教友叶甫仁家的堂前设一祈祷所传道,后挑着货郎担到腰圹传教,劝化了一名当地颇有影响的王岳昌进教,并在他家设立祈祷所,新浦、腰塘两地已成当时慈溪天主教人数最多的堂口。他热心扶贫救困,饥者食之,病者医之,为腰塘盐民告状伸冤,因此入教者日增。对教内仗势欺人者他也长期秉公处理,深受社会好评。他敦力培育出一批素质好的传道员,扩建了三德小学,为提高教友文化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病逝。

冯烈鸿

冯烈鸿(Cyrrien Aroud),1876年出生于法国里昂。兄弟姐妹8人,冯排行第三,四兄弟先后成为遣使会士,两个来中国,两个在法国巴黎。他本人1893年进遣使会,光绪二十五年(1899)晋铎,9月来华到温州传教,次年任副本堂,二十八年(1902)任本堂,次年任温州总本堂。由于他在法国大哥伯多禄神父组建温州传教良友会和任温州董若望医院院长类斯修女等资助及徐辅贤、孙茀之两神父大力相助,教务蒸蒸日上。民国二年(1913)开办董若望医院,十三年(1924)平阳善导堂建成,十五年(1926)开办增爵中学和平阳一泉小学等,建祈祷所100余所。本堂区由1个增至4个(温州、平阳、瑞安、永嘉),十七年(1928)又增永嘉枫林和乐清虹桥两个本堂区;教徒由2181人增至26068人。民国元年,积极配合当地官绅救灾,获绅士赠送的“惠周瓯括”匾额。民国十三年,彭德铃与郝国玺两军阀对峙中,冯挺身调解免除一场战祸,深受社会各界好评。社会贤达人士又赠“一视同仁”匾额。十七年(1928),因眼病离任回法国,曾任法国维希达退休遣使会士院院长。1949年逝世,享年73岁。

冯在法国《遣使会年鉴》和《宁波简迅》发表多篇文章,并向家兄报道其传教经历与温州民情风俗,汇成油印本10余册。1936年,在法国出版《传教生活》一书。

国柱

樊国柱(John Fraser),加拿大多伦多(Toronto)人。1877年6月28日,生于农庄主家庭。在家乡弥额尔公学攻读文学与哲学,后到意大利热那亚攻读神学,1901年7月14日晋铎。在热那亚时,遇到意大利籍遣使会士韩日禄(1871—1945),向他倾吐了到中国传教的志愿。因此,他回加拿大不久,光绪二十八年(1902)获赵保禄主教的同意,来到宁波,他是来浙江的第一个不入会的外国传教士。先到定海修院学习华语,继在宁波城内传教五年,后调台州,在临海、仙居等地建造圣堂。宣统三年(1911),回加2年,筹集传教经费。民国二年(1913),到丽水传教,与方都谟神父共事达约10年之久。樊数次返加筹款,在斯加波罗建造方济各沙勿略修院,专门培养来华传教士。十八年(1929),成立斯加波罗外方传教会,樊为创始人,从而获蒙席(Monsignor)衔称。二十一年(1932),丽水地区(原处州府范围)由宁波代牧区划出,成立丽水监牧区,专为该会传教区域。樊调任金华本堂,建造兰溪、浦江城内和毛店、永康小窖朱圣堂,赈济难民。日军占领金华前返加,三十五年(1946)重到金华。解放前赴日本长崎,从事长崎天主教堂重建工作。

雷鸣远

雷鸣远(Pierre Vincent Lebbe ,1877-1940),比利时人。1895年,进入法国巴黎遣使会初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到北京学习中文并继续读神学,当年公历10月27日晋铎。先在京东、保定一带传教,后调任天津本堂,深入教友群众,教友大增。民国元年(1912),任天津教区副主教,积极支持创立中华公教进行会。四年(1915),在天津创办《益世报》,内容新颖公允,深受大众青睐。次年10月21日,天津发生“老西开事件”。法国企图把老西开天主教堂划入法租界,引起天津市民极大愤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并纷纷举行抗议示威游行。雷挺身而出,加入抗议游行,并在《益世报》上刊文支持,法国遂不了了之。雷由此被调离天津教区,到浙江嘉兴会院。当年6月,出任绍兴本堂。1920年春,又被迫离开绍兴返回欧州。他为废除在华“保教权”呼吁和奔波,并在欧洲创立中国留学生服务团,筹措助学金,联系学校住宿和工作单位。九年(1926)2月,离欧返华加入中国国籍,自称天津人。十七年(1928),在河北安国创建耀汉小兄弟会。次年,又创建德兰小姐妹会。二十二年(1933),雷退出遣使会,加入耀汉会。二十六年(1937),积极组织战地担架队,到抗战前线进行救护工作。二十九年(1940),在河南林县被八路军拘禁。不久,释放四川歌山。当年6月24日,病逝。

苏雪林

苏雪林(女,1897-1999),文学家、教育家,祖籍安徽太平县,生于浙江瑞安。十岁前,随其祖居于瑞安、兰溪、仁和(今杭州)等地,故以“浙江人”自居。民国十年(1921),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随即赴法留学。十四年(1925),在法国里昂皈奉天主教,终其一生而不渝。自当年回国起,即持续任教于沪江、东吴、安徽、武汉等大学。1949年初,经香港再度去法国研究神话史。但在港为天主教真理学会挽留一年,写成《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古教》专著,是为教内研究此一课题之始。1952年,由法至台,任教台湾师范大学,后改就台南成功大学。1973年退休后,即定居于该校,继续从事其毕生研究的《楚辞》专题。苏雪林著作,尤以《棘心》及《青鸟》两部自传体小说曾在文学界名噪一时。昔年,被文学界评为中国五大散文女作家之一,在台湾文学界则视之为“国宝”级学者。

   苏雪林因老病难治,于1999年4月21日下午逝世,终年104岁(实为102岁)。消息传出,即成为国际媒体的热点新闻,《人民日报》也于23日刊出大字标题《苏雪林在台辞世》的新闻稿,内称“她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两岸迄今最长寿的作家。……苏雪林一生跨越两世纪,走过的104年历程中,执教杏坛50年,创作生涯70年,出版著作50部,记录了她人生之旅的非凡业绩。”台湾9个教区的主教及总主教全都参与她的追思弥撒,台湾政界、学术界及教育界为之举行隆重的棺覆“中华民国”国旗的公祭。

    1995年,在台湾学术界为之举办百岁华诞及学术讨论庆祝会上,天主教台湾总教区及台南教区为之举行祝寿弥撒,并转送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赐赠的百岁遐福状,这是一个平信徒难得的殊荣。

    苏雪林早年与杭州天主堂特有情缘。除在民国十六年(1927)引导其在杭州的妹、甥在教堂领洗外,还在二十六年(1937)日寇困扰金华时,在极艰的环境下资助后来成为国际著名历史学家的方豪神父脱离险境,转辗到达抗战后方的四川安心学术研究。   

   1998年5月,苏雪林应邀由台回皖出席安徽大学70周年校庆。返台后,即立下:“叶落归根,归依母墓”之遗言。1999年8月,由台湾多位学者护送其骨盒到家乡黄山祖茔安葬,并举行学术讨论会。出席葬礼及会议的其老友董太和教授以浙江省天主教两会副主任名义致送象征其教徒身份的大花圈,祈其永息主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