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宗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国家实行信仰自由的大背景下,国家法律规定: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无论信不信教,公民都有国家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所以,信教与不信教虽然有分歧,但这种分歧是可以管控的,不会造成尖锐的对立,公民之间完全可以求同存异。我国的现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信教者包容不信教者,不信教者也包容信教者,他们都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天主教文化可以融入当代文化,也完全可以融入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社会中,基督徒的数量不断增加,在社会生活中正发挥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就是一个明证。
一、天主教文化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联系
提到空想社会主义,我们就会想到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他是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以名著《乌托邦》闻名于世。《乌托邦》写成于1516年,全称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
乌托邦的意思是空想的国家。在这本书中,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出现的“羊吃人”现象描绘得非常逼真,令读者为之感动。书中描写在乌托邦这个国家已经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这个国家人人都有坚定的信仰,时常聚会。没有贵族,也没有高利贷者这些吸血虫,没有剥削者,没有二流子,没有乞丐。人人参加劳动,每天劳动 6 小时,在劳动时,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欢乐而诚实,在公共餐厅就餐。
由于产品极大地丰富,所以能做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官吏由人民秘密投票产生,财产公有,教育及公共卫生都得到高度重视,全国是一个共产主义大家庭,其它地方的人纷纷被吸引前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三次引用《乌托邦》的内容。马克思指出:我们不应该否定托马斯•莫尔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 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古代的炼金术士一样。
《乌托邦》是对资本主义的黑暗开出的第一枪,其作品直到现在还未丧失现实意义。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乌托邦》的基本理念脱胎于圣经中的《宗徒大事录》。
我们只要摘录圣经中的一些原文, 就能看到两者之间的渊源。
“他们专心听取宗徒的训诲,时常团聚,擘饼,祈祷……凡信了的人,常齐集一处,一切所有皆归公用。他们把产业和财物变卖,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每天都成群结队地前往圣殿,也挨户擘饼,怀着欢乐和诚实的心一起进食。他们常赞颂天主,也获得了全民众的爱戴;上主天天使那些得救的人加入会众。” (宗2:42—47) “众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没有人说是自己的,都归公用……在他们中,没有一个贫乏的人,因为凡有田地和房屋的,卖了以后都把卖得的价钱带来,放在宗徒们脚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宗 4:32—35)
莫尔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学问渊博,熟读圣经,一直到死,都坚守着上主的教诲。他在当时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他根据新兴教会的思想写成的《乌托邦》竟然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
二、耶稣的“牺牲自己,服务人群”的命令与现代社会的“慈善助人”的理念不谋而合
现代社会,“慈善助人” 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关爱贫穷者,帮助有难处的人已成为百姓共识。街头巷尾,常见义工扶困帮弱,灾害发生时,总有志愿者挺身而出。
《圣经》告诫我们:“为人慈善是造福已身”(箴言11:17), 又说:“仁爱有如蒙受祝福的花园,慈善永远长存。”(德40:17) 那么,耶稣命令我们要牺牲自己,为穷困的人服务与现代社会“慈善助人”的理念是否一致呢?我们只要看看天主教德兰修女(又称德肋撒嬷嬷)一生的事迹就清楚了。
德兰修女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流浪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 87 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她所奉行的就是耶稣“仁爱慈善”的教导。她的行为不仅和现代文明完全相融相合,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仰。1979年,她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全世界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领的。”
三、信仰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努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一个优秀的公民,必然有很高的道德素质。
天主教用天主十诫来规范、约束教友的言行,对教友的道德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
《圣经》记载的基督教导是现代文明生活的准则,如:奉献爱心、 珍惜生命、尊重人权、尊重女性、扶助老弱病残、实行人文关怀等等。教会不仅提倡,也以身作则带头实施。除此之外,教会在科学、 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天主教文化有利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信仰天主的人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爱为核心的关系。有了信仰,能克制人的私欲,较好地处理抚养老人、爱护残障子女这一类问题,有反对家庭暴力及防止争夺遗产、减少婚姻矛盾的作用, 并有鼓励信众见义勇为、减少犯罪的作用。
2.天主教文化有利于处理人与社区文明的关系。
由于社区对居民只进行松散的管理,与居民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一个人在社区中的表现更多地取决于他的道德素质。
常见有人在单位里表现不错,在单位里还有一定的职务,而在社区里则表现得不负责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社区找他做事,总是一味推脱,甚至于损人利己。究其原因,是只有单位才与他有直接利害关系。他认为在社区做事,单位里不知道,他做了也是白做。
而基督徒认为:在社区出力,也是对自己有无爱心的一个考验。耶稣知道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自己万万不可偷懒懈怠,所以他们会主动维护公共卫生,清扫地面,修整绿化,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3.天主教文化有利于处理人与社会公共财产的关系。
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也体现在对社会公共财产的爱护上。如对公交车的爱护,保护公园,保护绿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艺术雕像等, 而这些对于有素质的公民来说都是一种义务。
基督徒笃信耶稣的教导:“但要如我一样,在一切事上使众人喜欢。不求我自己的利益,只求大众的利益……”(格前10:33)
某地有座教堂临近火车站,火车站前的路牌、地图指示牌及文明宣传牌经常遭人恶意砸坏,路边的花草树木也常遭摧折。据了解,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因多次买不到回家的票而泄愤,也有因工作中受欺负,工资受拖欠而实施破坏。这种破坏让管理者防不胜防,十分头痛。
有位老教友见此情景,深为城市形象而焦虑,她经常在管理单位不能及时修复时买来绿植补种,也经常在站前作义务巡逻。有一天,她恰巧遇到两人在破坏路牌。老人当即上去劝阻,并倾听两人诉苦,以爱心来感动、帮助他们。此后,越来越多的教友加入到保护城市公共设施的队伍里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管理当局也赞扬说:“没想到信天主的人帮我们解决了问题。”
道德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确有神奇的潜移默化的效果。天主教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信仰的普及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4.天主教文化有助于减少犯罪
报载:河南农民艾绪强,来北京后因老板欠薪,工作无着,为报复社会就抢夺了一辆出租车冲撞行人,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制造了3 死9伤的血案。在报纸、电视上常见到此类新闻。有人只是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活得窝囊就蓄意犯罪,或开车杀人,或杀死小学生、幼儿……
在审问这些杀人凶犯时, 他们都会强调自己受到了欺诈。他们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死了,一了百了,所以既然活得不顺心, 那么自己死去就是一种解脱,不再受罪了,一切都结束了。而杀死无辜者是找了垫背的,以一条命换几条命,自己赚了。
这些愚人根本不知道,人死了并不是一切的结束,人死之后, 灵魂要受到上主的审判,恶人要下地狱受到永罚。人要是有了正确的信仰,哪能做出这种伤天害理害自己的事呀。
基督徒深知:人活着不是为了无奈地等待死亡,而是活着时要争取永生的恩典。人有了信天主、得永生的目标,就会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别人的生命。信天主的人多了,世上的欺诈也就少了,诱发犯罪的因素自然也就少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多一座教堂,少一座监狱。” 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四、圣经是刺向贪官灵魂的利剑
革命烈士方志敏在狱中写成了《可爱的中国》一书,在其中的 《清贫》这一章中,他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在物质财富大幅增长的今天,国家提出要守初心,担使命,反贪腐,为人民服务。甘愿过清贫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圣经》对此同样有许多表述,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圣经》中说:“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 5:3)
这里说的“神贫”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甘愿过清贫朴素的生活, 其含义十分相近。
“神贫” 就是精神上、思想上甘愿过清贫的生活。”神贫”并不是目的,并不是越穷越光荣,而是有高尚的追求,不汲汲于发财致富。
如果有人生活贫穷,但满脑子只想着金银财宝,总想着不择手段发大财,这不是 “神贫”;有人生活刻苦,但爱财如命,守着万贯家财,从不帮助穷人,这也不是”神贫”。“神贫”的人有信仰,不沉迷于物质享受,也不以积累财富为荣。他们看淡财富,心中有爱。他们在收入上虽有多与少的区别,但他们都会同样地帮助有需求的人。
天主十诫的第 6条是不可奸淫,第7条是不可偷盗,第9条是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第10条是不可贪图他人的财物。对于那些接受贿赂、出卖国家利益(本质是偷盗了国家的财物、人民的财物), 包养情妇的贪官来说,十诫中的这四条就是刺向贪官灵魂的四把利剑。
《圣经》上有一段内容,生动地指出贪官犯罪的心理活动及犯罪原因:“贪得无厌的眼睛,看自己所得的一份,总是不够;不义的恶毒,麻木了他的心灵。“(德 14:9)
《圣经》上多处记载着天主对世人的谆谆告诫,要我们切勿走贪财犯罪之路。“收入少而守正义,胜于进款多而行不义。”(箴16:8)
“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使明眼人眼瞎,能颠倒正义者的言语。” (出 23:8)
“谁用别人的钱财,建筑自己的房屋,就如同堆积石头,为自己修盖坟墓。”(德21:9)
多亲近天主,多阅读《圣经》,心灵自然就洁净了,贪腐之念就不易扎根。
(作者:杭州教区嘉兴天主堂支忠教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