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修 院
修院为修道院之简称,是培育传教士的院地。修院分备修院、小修院和大修院。备修院,主要学习高小和中学课程,同时学习拉丁文;小修院,主要学拉丁文学及其他高中课程,一般为期4至5年;大修院,一般学制6年,有经院哲学、圣经学、教会法典、宗教礼仪、神修学、伦理神学和教义神学等课程,故称神学院或神哲学院。
第一节 杭州耶稣会初学院
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1611-1616),外国耶稣会士来杭州传教,先寄住在李之藻、杨廷筠两家。1617年,杨廷筠拨房为传教士设住院和圣堂。传教士遂在该住院内设初学院,培养该会在华接班人;并为来华会士提供学习中文的场所。江西建昌人王其渊,就曾在杭州初学院培训。康熙十五年(1676)入耶稣会,二十七年(1688)由罗文藻主教祝圣为神父。龚尚志,杭州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入耶稣会,三十三年(1694)晋铎,亦曾在该初学院培训。
第二节 定海修院
又名味增爵修院。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由第一位浙江代牧石伯禄主教创建,修院设在定海十字路教堂内。第一批修生有傅道安、袁伯铎、李安德、宋若瑟、马本笃等,前3人是从澳门修院招回的。当时,傅道安已是执事(六品),袁伯铎已领受五品,李安德已领小品。傅道安边继续学习,边兼任管理员。
咸丰四年(1854),在离定海城3里地的乌龟山麓,新建修院落成。当年修生从十字路教堂迁来,嗣后5年相继在乌龟山麓西侧另建圣堂1座,楼房1幢。历任院长如下:
咸丰四至九年(1854—1859),谢德望(Etien Bernard Peschaud,1820—1901);
咸丰九至十一年(1859—1861),冯伯铎(Protais Montagneux,1825—1877;
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十年(1861—1871),文若望(Jean Henri
Salvan,1831一1878)。前三、四年太平天国转战浙东,修院停办。同治二年(1863),新建7间房屋;同年,5名神学生迁杭州,另设大修院;
同治十年至光绪八年(1871一1882),魏若望(Jeau JosMarie Vaissiere,1844—1882)
光绪八、九年(1882—1883),赵保禄(Paul Marie Reynaud,1854——1926);
光绪九年至十五年(1883—1889),和安当(Antoine Heckmann,1853—1893);
光绪十五至二十四年(1889一1898),梅广达(Emile Marius Barberet,1863—1909);
光绪二十四至二十六年(1898—1900),小和安当(Antoine Cottin,1873—1919);
光绪二十六、七年(1900—1901),院长更迭频繁,先后继任的有:郎克志、田法服、伊伯铎;
光绪二十七至三十三年(1901—1907),梅广达再次上任;
光绪三十五年至宣统三年(1907—1910),金宝殿(Michel Placide Jules Joseph Bouillet,1877—1943)。这时修生已达48人。自宣统三年(1910),浙江代牧区划分为浙东、浙西两代牧区后,浙西的修生回杭州,定海修院成为浙东代牧区修院;
宣统三年至民国十二年(191l一1923),杜茂德(Leon Dumortier,1882—1930);
光绪三十年(1904)7月19日,举行乌龟山修院成立50周年,赵保禄外出,田法服主持。
民国六年(1917),宁波草马路新修院落成。1月25日,修生全部迁到宁波。从创办至本年(1854—1917),定海修院共招收修生204名,辍学95人,死17人;有部分江西修生来修院学习,未计在内。
第三节 杭州大修院
清同治十年(1871)9月,定海乌龟山修院的3名神学生和2名哲学生到杭州,在堂内另成立大修院,由副本堂金宝殿管理任教,每周16—17节课程,规定修生毕业后,先到堂口任教或传教1年,再领受铎品,这一制度直到宁波保禄大修院建成时终止。十三年(1874)7月,杭州大修院修生毕业后,没有修生而停办。神学毕业后经过实习,常山赤山人傅毛禄(又名岩霖),平湖人顾伯禄和海盐人陶多默3人于光绪二年(1876)1月23日在宁波晋铎。
光绪三年(1877)3月,8名哲学生从定海到杭州,和安当神父亦从宁波调来杭州,任副本堂兼教师。8人中3人于光绪十年(1884)7月20日在宁波晋铎,他们是黄岩人王恩兴,衢州麻蓬人傅雪余,宁波人徐仲章。他们之后又停办了几年。十三年(1887)11月下旬,新任院长郎守信神父从定海带来6名神学生,他们是舒清笙、阮振铎、王志元、傅青山和徐四东。十四年(1888)1月圣家瞻礼后第3天,修院房子积雪塌顶,徐四东被埋,窒息死亡,房子于十六年(1890)修复。另5人毕业后,都领受了铎品。他们之后,又停办了几年。
浙江代牧区于宣统二年(1910)划分成浙东和浙西两个代牧区,次年,浙西代牧区的四名神哲学修生到嘉兴神父楼内新设的圣心大修院攻读,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合并到宁波保禄大修院为止。由此可见,杭州大修院、曾断断续续办过50多年。
第四节 嘉兴文生修院
嘉兴文生修院坐落在嘉兴北门光明街,是一座专门培养遣使会神职人员的学府。光绪二十年(1902),参加巴黎遣使会总会会议的中国遣使会会长步师加神父(1848—1904),提议在中国设立会院和神哲学院,获得会议通过;当年他率领雷宏良(1884—1942)、樊国阴(1875一?)、濮贻谋(1884一1914)等7名法国修生,于11月21日抵达上海。本想在上海建造修院,因未找到适当地址,7名修生暂住定海乌龟山修院内。不久,购得嘉兴北门大块土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动工建房,主楼于次年年底建成。院地面积47.474亩,建筑面积5677平方米,建材全部是进口的。三十年(1904)1月14日,7名修生从定海迁到嘉兴,步师加任首任院长,孟雷诺(1862一?)任理院,修生和初学生共20余人。当年12月,步师加病逝于嘉兴。次年,刘克明神父(1856—1924)任会长兼院长。到宣统元年(1909)止,嘉兴文生修院是中国遣使会的唯一总修院,又是总会院。因北方修生不习惯南方水土和生活,宣统元年(1909),在北京栅栏另建1座遣使会修院。专门培养北方遣使会士。民国四年(1915),刘克明因忙于会务,辞去院长职务,由惠保禄神父(1867一?)接任院长。都止善神父(1862—1929)从定海调来文生修院任教,后调往北京栅栏修院。文生修院到民国四年(1915)止培养出神父41人,到民国三十年(1941)共祝圣神父114人。戴安德、胡若山两位主教,浙江、江西两省华籍遣使会士均毕业于该院。三十六年(1947),江西和宁波大修院停办,修生来此学习,1949年停办。
第五节 杭州圣母无原罪小修院
清宣统三年(1911)1月,谢培德神父带领浙西籍4名六品执事和另4名修生,离开定海修院来到杭州。小修生先到衢州堂内培德学校寄读,小修生增至26人。民国三年(1914),杭州小修院3层楼房建成。当年9月,小修生从衢州迁来,这时小修生31人,另已升为哲学生的6人。十四年(1925),小修生46人;二十一年(1932),52人;三十年(1941),4人;三十八年(1949),2人。三十六年(1937)抗战时期,修生曾避住龙游灵山。二十八年(1939),迁江西后停办。历任院长和在任年份为:首任金宝殿,宣统三年至民国十六年(1911—1927);第二任梅占元,民国十六年至二十五年(1927—1936);第三任梅占魁,二十五至二十六年(1936—1937);第四任代理院长王克谦,二十七年(1938);二十八年(1939)上半年梅占元继任,下半年修院停办。
第六节 宁波保禄大修院
宁波大修院,奉圣保禄为主保,故称宁波保禄大修院。该院成立于民国三年(1914),哲学生和神学生从定海修院迁来宁波。大修院楼房竣工于六年(1917),开始只招收浙东代牧区神哲学修生。十四年(1925),杭州圣心大修院停办,大修生23人来到宁波。从此,保禄大修院实际上已成为浙江总修院。
首任院长由赵保禄主教兼任,第二位是戴安德,在任12年之久,第三任是爱尔兰籍安得宜神父。学制6年(哲学2年、神学4年),课程除哲学、神学外,还有:圣经、教会法、教会史、语文、讲道、礼仪、音乐。主课课本均为拉丁文,课堂用语也是拉丁文。神学一年级课程肄业开始领受剪发礼及小品,神学三四年级领五品、六品,神学毕业领受铎品。大修院设院长1人,助理若干人。经费由罗马教廷拨给。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院修生39人,晋升为司铎者50余人。三十六年(1947)9月,江西、浙江两省大修院并入嘉兴文生修院,宁波保禄大修院停办。
第七节 宁波增爵小修院
民国四年(1915)1月,赵保禄主教在宁波江北岸草马路购得土地后开始筹建院舍。民国六年(1917)1月,修院落成。定海修院迁到宁波,定名宁波增爵小修院,赵保禄任院长。民国十二年至十三年(1923—1924),李思聪任院长。十三至十六年(1924—1927),伊伯铎任院长。十六至十七年(1917—1928),共招收修生205人,辍学63人,病死8人。十七至十九年(1928—1930),李思聪再次上任。
二十年(1931)起,由国籍神父赵世光任院长。二十五年(1936)以后,修院兼收台州代牧区和丽水监牧区修生。小修院在课程上分为上、下两级。上级为高中文化程度,下级为初中文化程度。主要课程有:国文、外文、圣经、历史、地理、物理、教理,大多数依照当时社会上学校制度安排。外文以拉丁文为主,法文为辅,为预备研究哲学、神学二科之用,年限为6年。一般须先在附设的类斯院(备修院)修业三年,期满考试及格方可入小修院。而已具备修院同等学历者,可直接入小修院。修院设院长一人及助理若干人,由主教委派神父担任。院长监理全院事务,其他神父除担任协助院长主持院务外,还兼任各科教师。另外还聘请教员3人,专授国文课。入院后,因患疾病或信仰不诚者中途退学。
小修院的经济来源除欧美教友捐助外,大多为罗马教廷拨给。 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院修生45人,历届升入大修院170余人。抗战时期,因经费困难数次停办。民国三十四年(1945)秋,重新招收新生,杭州小修生亦来宁波就学。解放前夕,赵世光休养,由法籍神父白乐山主持,时在院修生仅18人。1951年修生17人。1955年停办。
1982年9月华东六省一市合办的佘山修院建成开学,我省各教区招收修生,送该院培育。到2005年我省毕业晋铎的合计51人。
附一:解放前非会士神父名单
马宗良 沈若瑟 陈子愚 傅貌禄 徐仲章 傅茂禄 陶多然
阮振铎 游道宣 陈明发 孙树翰 舒保禄 徐若瑟 吴钦华
潘嘉禄 张越臣 谢拥三 孙茀之 毛翥凤 王式尔 吴多默
郑心镜 吴国焕 应乐善 袁枚定 余之陶 金指南 舒如山
胡富宏 林雅各 苏希达 方味爵 薛伯露 黄学圣 林其嵩
黄皓然 胡子松 童逸山 卢伯禄 张范商 苏伯露 陈雄为
叶之荫 徐臣模 姚允中 王耀原 周盛俊 吴祥霖 茹漪亭
吴法邦 朱明夏 陈嘉禄 江道源 顾石峰 王言纶 梁公津
黎炳辉 王玉堂 张 敬 沈志康 包任道 毛翼云 毛维新
王道生 傅理伯 姜绍齐 傅 瑾 李佩仁 杨尹耕 朱景熙
方 豪 周信华 柴日昶 徐乐水 余霞瑞 李仁声 施禹臣
吴希天 汪鸣皋 郑济民 林铭翥 陈 玮 陈熙止 林隆起
方志刚 杨君陶 徐振存 俞国梁 俞谷声 沈光之 文学翰
林洁甫 林荫民 郑播夫 肖逸人 戴儒望 姚弥高 周崇一
周志中 程行可 管理伯 戴敏生 苏释蒙 林椒渔 赵子刚
潘也渔 顾 谦 蔡子琴 陶 然 金 弢 黄胜白 傅 胜
刘廷满 林琴西 陶若盦 邱锡凡 胡 珏 周宗朝 杨应时
杨绍南 徐杰显 章文宝 王若水 王益骏 徐鸣野 王任光
黄士良 郭慕天 莫正廉 蔡叔毅 贺近民 郑正希 张衣布
姚宗鉴 金之鉴 赵其松 项退结 朱 曦 林锡黎 陈敬堂
曹兆吉 吴德龙 赵宛文 朱峰青
附二:解放后祝圣的神父名单
(至2005年)
曹湘德 徐贵根 马德玲 傅建荣 方法全 郑家茂 褚召辉 方法淳 李富平 王 钊 吴建新 郭战远 蔺焕强 李 刚 李 明 李伟平 徐吉伟 杨作飞 路 峰 卢克强 马超毅 胡贤德 金仰科 方维平 徐立波 徐文洲 王江飞 白树平 焦念圣 昝忠明 施维贤 苗文豪 潘汉军 林友福 劳仲杰 方祖耀 朱维芳 孙振华 胡龙建 麻显士 钟金星 刘 幸 周云飞 黄超心 李 岩 陈正武 陈时雨 谷广中 宋学忠 金孟袖 金细寿 王立荣 金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