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二会议精神与教会本地化

本人有幸来反省伟大而有成效,同时有深远影响的梵二大公会议精神。 按照一般的理解梵二大公会议,就是特指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它于1962年10月11日召开,1965年12月8日结束,分四个会期进行。大会形成了四个宪章,9个法令,3个宣言。 说它伟大是因为梵二大公会议促使教会跟上现时代的脚步,说它有效就是在短短四次会议中形成丰硕的成果,促使教会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使命,同时提出执行的方向,说它是有深远影响是因为直到今天教会还是处于执行大公会议的精神时代中。

本文将从阐述梵二大公会议精神着手,然后介绍教会本地化的概念。

这只是我个人的体会。 错误和不到之处还请指正。

梵二会议精神

梵二大公会议的精神,总体上来说是调整。有一个意大利语是“aggiornamento“。这个词的词根是”giorno”,日子、居住(soggiorno)都与它有关。前面的前缀“ag”,其实是“ad”,只是按照意大利的构词法,在“g”这样的辅音前,辅音“d”也变成了相应的“g”了。这是宣布召开大公会议教宗圣若望二十三所特别指出的。

谈梵二大公会议精神可以从形成的成果里看,也可以从发生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形成的成果,就是梵二大公会议的16个文件。从发生的角度来看,就是从梵二会议的历史背景角度来看。还有从发展的角度,意思是在梵二后教会演变的角度来看。意大利 Dehoniane 出版社有一套丛书“梵蒂冈文献汇编”,它的副题是梵二大公会议的执行规则和圣座官方文件,就可以体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

在此试着从成果的角度来说梵二会议的精神。先是看四大宪章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然后能发现大公会议的精神。

从文献形成的时间来看,先是礼仪宪章,然后是启示宪章,接下来是教会宪章,最后是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内容的内在联系,就是教会的形象,然后再到怎么确定自己的身份,到自己身份的确定,最后才是如何在现世把自己的身份(信仰)生活出来。

《礼仪宪章》的形成,是教会内兴起的礼仪运动的成果。 这个运动主要目标是尝试找到教会形象的正确表达。因为礼仪是每个宗教的本质表达,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礼仪,人从礼仪就可以看出宗教之不同。由于历史演变过程中,礼节的表达有不同的演变,哪些是本质部分,哪些是枝节末《的部分呢? 还有更重要的是礼节表达的意义不是很清晰了,再加上拉丁语的使用,礼仪表达意义模糊不清了。虽然在民间有很多帮助人虔敬的热心敬礼,如苦路、玫瑰经、朝圣等,但是教会中的礼仪的主要意义,人们不太懂,更多是附会猜测,也引起迷信的成分。礼仪运动尝试从教会礼仪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找到表达信仰本质的部分。这个在十九世纪末二十年代初兴起的运动,到那个时候已经有很丰硕的成果了,当大公会议召开时,可以形成共识,并且有了结果。

有了形象后,就有一个问题,教会为什么要这样?就是要有一个问题: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在这个问题中特别谈到了什么是启示、信仰传承的主题。 这个思考成为一个成果就是《启示宪章》。《启示宪章》很开放地谈论启示是什么? 启示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信仰如何传承。说开放是因为要参考新教的看法,一方面大公会议中有新教的观察员,另一方面对启示的了解,也能涉及圣经,因为以前教会特别重视的圣传,而对圣经没有很清晰的表达,当然冥冥中知道它是信仰的源泉。但作为道理没有深入阐发。 就这样回到了信仰的源头,就是圣经。到了圣经并不是抽象的讲圣经,而且把圣经中的用词作为本质和要求来使用了。可以说真正开了源头。

有了源头后,现在理解教会本身是什么呢?用新约教会的自我了解和表达作为教会的表达,同时也参考教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自我了解和表达。这形成了《教会宪章》。《教会宪章》(以下简称《教会》;或在注解中的,教会)认为教会是一个奥迹。“唯一的中保耶稣基督在人间建立他的圣教会,并时刻支援她,使她成为一个信望爱三德的团体,也是一个有形可见的组织,并借着她向众人传播真理与圣宠,这一个含有圣统组织的社团,亦即基督的玄奥身体是可见的而又是精神的团体;是人间的教会,又是富有天上神恩的教会;这不是两件不同的事物,而只是一件复合的真象,包括着人为的与神为的成分。所以用一个不平凡的类比来说,就好像圣子取了人性的奥迹一样。”(教会8号)认为教会是一件救恩的圣事,“教会在基督内,好像一件圣事,就是说教会是与天主亲密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 (教会 1 号)认为普世教会“就好像一个在父及子及圣神的统一之下,集合起来的民族”,揭示了教会的圣三根源。

要知道这种表达方式已经不是在这以前的那种下定义,说明内涵与外延的表达方式了,而是用圣经用语来表达教会的自我了解了。更加看重的是教会的本质和使命,犹如教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事实,就是传扬福音。初期教会在教友碰到迫害的背景下,教友们就把福音传遍了所到之处。从耶路撒冷开始到撒玛黎雅、安提约基雅直到罗马,并到地极。并且我们也知道在教会开始的三百年中,不断碰到磨难和迫害,教会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生存了下来,还有发展,直到能公开传教,甚至成为国教。在与各种文化和时代思潮的交往过程中,教会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院哲学的表达方式,这帮助人们清晰接纳观念是有帮助的。但是也产生了困难就是对奥迹的理解。 就在梵二大公会议中教会的阐述不只是用经院哲学的表达了,也对各种有利于理解天主事理的表达方式表示接受,并应用。

在了解教会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后,教会开始阐述在现世的生活方式了,就产生了《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这个文件是个集大成者。不单是把以前的信仰理解接受,而且在现时代如何生活出来,也给予指导,指出了重要的一些环节婚姻家庭、文化、经济、政治的建设中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对国际社会建设的观点。 深深认识到教会在这个世界中,而不是超然于世外的一个存在,并且也负有建设世界的责任,深信今世社会的真正建设有助于天国的来临(牧职 34 号)。对于社会思潮的认识,也不是再用以前那种《禁书目录》制度,意思根据目录提供的书目不允许看,但是其实又阻止不住人们对求知的渴望。反而用开放的心态看到各种知识中的真理部分,还有自己的信仰真理来辨别各种思潮,真正带领基督信徒们生活于现代世界,并完成教会在今日世界的使命。

我们也要看看当时会议的进程,本来大公会议的召开有些准备的文件,由于在讨论过程中,与会教长觉得这些草案文件不合适,有的直接推到重来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梵二大公会议不是走过场的,而是真正对议题探讨,形成的大会成果。虽然也有个别主教说表结时不懂拉丁文而投了票。这一方面是讲者的风趣与幽默,另一方面也要知道所有文件的形成,都是顶级的神学家们深思熟虑的成果,再有教宗的批准。大会成果的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据以专家身份参加梵二大公会议,已故浙江宁波藉的施森道蒙席的回忆,他们在秘书处工作,每天会把发言记录整理,忙到深夜,那时他们年纪还吃得消。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最后只是简单提及其余梵二文献的内容,例如论及大众传媒、和大公主义、东方礼教会、对非基督宗教的态度、宗教信仰自由、天主教教育,还有教会传教、主教牧灵、司铎培育和生活及培育、教友传教、修会生活的革新。

从以上我们看到大公会议以扎实的会风、深入的探讨、丰硕的成果,促使教会在信仰内能有正确的自我了解,深深感到教会虽然来源于天主圣三,和基督的召叫,但同时生活并存在于现代世界,必须跟上时代;并立足时代,在此世界效法耶稣基督以仆人的身份完成教会的使命;同时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动员全体基督信徒来参与并完成这个使命。这就是梵二大公会议总体上调整的精神之表达。

教会本地化

下面我想在此调整精神光照下,来看以下教会本地化这个概念。我主要根据在修院里的传教神学讲义来阐述。 就是圣言会柯博识神父的讲义。

教会本地化的核心是信仰本地化。信仰本地化是源于基督降生成人的奥迹,可以是一个传教神学范畴里的概念。根据现代的传教神学,传教是有一个过程的是,因为信仰的形成也是一个过程。教会本地化是这个过程中的最后阶段。皈依基督宗教在传教地区常来某种程度的文化方面的异化,因为所传的信仰有某种文化的表达方式(包裹、外壳、装饰)。而这种表达方式,开始时只有整套接过来才行。后来要慢慢地消化(把外壳融化),而体验到它的真正内容。此后要把信仰以自己的文化表达和活出来。

与本地化类似的有几个说法,我们需要来分辨下。本地化一般是指inculturation,inculturaiton 也有不同的翻译 ,翻译成本土化 ,或本位化。还有contextualization,场合化。场合化不是真正的本地化。现代所有的文化都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而在快速变化的过程中。信仰要用哪个文化表达自己:传统的或者所形成的新的生活模式?信仰只能插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想办法影响到变化的过程、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能照信仰的理想会发展。这样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场合化。场合化在过程中也是有其作用的,因为努力使此过程能照信仰的理想来发展。

教会本地化既然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迟缓不前,而是随着圣神的推动循序渐进。教会本地化的主体是地方教会,所谓地方教会是基督的教会临在于这个地区,拥有完整的信仰。地方教会需要保持与普世教会的共融,因为同是基督的一个身体。

根据梵二大公会议词汇目录检索中发现,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关于本地化这个概念的词条。但是有对于传教理念的转变。直到梵二后的《在新世界传福音》,这一个世界主教会议后的劝谕中把传教变成宣传福音。传教理念进一步深化,教会的使命不只是一个人灵魂的得救,而是把福音浸润在社会历史文化中,促使社会文化福音化。人们很长时期疏忽了人的文化就是灵魂对外的呈现。 现在教会重新记得传教是使“万民成为门徒”。民族同他们的文化是传教的对象。灵魂虽然是最基本的,可是不能自它的生活方式(文化)分开来。人大部分靠他们的共同文化模式来生活,很少有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关于传教理念的梵二文件主要有三个:《教会传教工作法令》、《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 和《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

教会本地化的模式是以地方教会、以每个信徒为主体,以尊敬对方的主体性为原则,以生活见证、宣讲福音和交谈为方法,以全人皈依基督和整个生活的方式福音化为目的。

教会面对世界和我们生活的社会的态度,不再是对立的或适应,而是关怀、重视、交谈和降生在其内的!并且追求本地化、场合化、建设性合作,以及解放、净化、祝圣其文化,和发现其天赐的真善美。

推进教会本地化还有结构问题,就是有利于达成福音传播的机构设置、福传进程辨认、众人相互沟通达到共融的管道等。

我们在探讨了梵二大公会议精神和教会本地化这个主题后感到催人奋进、基督的爱仍然在催迫着我们完成他的使命。

愿我们按照梵二大公会议发出的光芒,坚定正确地推进教会本地化,并达到真正的教会本地化,促使教会深深扎根社会、传扬基督福音。 阿们。

(作者:宁波教区施维贤神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