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期第三主日 赵红坡神父

主内的兄弟姊妹们大家平安!今天是复活期第三主日,我们听到的厄玛乌门徒的故事,是福音中最具戏剧性和启发性的一个故事。厄玛乌的二位门徒认为他们的希望不会再重新实现。耶稣活着的时候没有实现他们的盼望,现在死了又怎么能实现呢?他们现在选择要离开耶路撒冷,返回到自己以前的地方,这是一个十分失败的信仰经验。有些人选择了离开教会,是曾经和厄玛乌门徒对耶稣是默西亚抱有同样的希望,一旦没有从耶稣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很容易选择离开教会。曾经为了寻找对象而出现过“媳妇儿教”或者“丈夫教”,或者寻求其它属世的利益,其本身就属于一种功利式的信仰,得不到就会选择离开。

      信仰本身是一个恩赐,信仰不是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不是我们选择了信仰,而是信仰选择了我们。我们面对信仰的态度:不是我要做什么或者实现什么,而是通过信仰的启示,知道主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在信仰中不是主导,而是一种被主导。我们必须要从属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过度到属神的层面,首先学会舍弃自己,放弃对自己的那种把持不舍,对信仰具有一定的认知和认同,才是真正信仰的开始,其次是力行才会有真知。对信仰的认知是来自天主的启示,必须要依赖信德之光,只依赖自己的思维能力,人很难跨入信仰的门槛,在信仰的领域里,只有新的发现,而没有新的发明。厄玛乌门徒选择离开了耶路撒冷,是他们缺乏对默西亚救赎使命的认知,由于他们的认知不足,导致了对默西亚救赎使命的不认同。在他们沮丧的去往厄玛乌的路上,耶稣出现在了他们中间,并主动的问他们谈论什么,他们也很诚实的表达了自己曾经对耶稣持有的理想,同时也述说了耶稣的命运,如何以失败和悲惨而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他们竟然没有认出耶稣:“正谈话讨论的时候,耶稣亲自走近他们,与他们同行。他们的眼睛却被阻止住了,以致认不出祂来”(路二十四15-16 )。耶稣显现给门徒时,门徒们几乎都没有认出耶稣来,在他们的肉眼中,耶稣却成了园丁、鬼或者陌生人。甚至在《马尔谷福音》的近结尾处这样说:“耶稣藉了另一个形状显现给他们”(谷十六 12 )。因此,这些最早的见证都一再地提醒我们,在我们的信仰旅途中,我们也常常会认不出主的临在。

      其实,并不是我们走向基督,与基督相遇,而是基督在走向我们,与我们相遇。我们总是在不料想处惊讶地与他相遇,而他也总是在不期然处向我们显现。这是一条在回家的路上:这是厄玛乌两个门徒从绝望到盼望的路上;是玛利亚玛达肋纳为她老师的死而哭泣的路上;是宗徒们在提庇黎雅海上捕鱼的道路上;是多默的多疑不信的路上;是保禄往大马士革准备对基督徒“雷厉风行”的路上;也是厄提约丕雅的太监走在返回自己国家的路上;而主就在那里,在道路的转弯处等著他们。他与厄玛乌的两个门徒对话;他轻唤玛利亚的名字;他邀请多默探入祂曾经创伤的肋旁;他在海岸等著鱼夫们的归来;他也在大马士革的路上以光环射在保禄身上,并以声音与他对话。门徒们无法认出由死亡中复活的主耶稣基督,因为从耶稣为门徒洗脚的那个晚上,一直到“一周的第一天”那个早上,耶稣已通过死亡,从死亡中复活了,因此他的朋友们当然无法认出他来,除非他们与他经验过相同的过程,与他一起走过同一的道路。

      虽然,厄玛乌门徒没有认出耶稣,但耶稣一路为厄玛乌门徒讲解圣经,使他们逐渐明了了天主救赎的奇妙计划。从梅瑟到先知,都是默西亚的预像,尤其是古圣先贤无一不是默西亚的象征。古圣若瑟被哥哥们卖到埃及之后,才显示出天主的计划是为了拯救以色列的家族。梅瑟是遭到弃绝而进入旷野,与天主相遇之后,才带领以色列子民完成的出谷。既然这些伟人都是默西亚的象征,那默西亚的救赎使命也是必须经历苦难,才能完成。耶稣用圣经引导他们,使他们明白,默西亚必须是先受苦,然后才进入他的光荣。在分饼时,他们认出了耶稣,耶稣却从他们眼前隐没了,耶稣的隐没是已经以另一种方式进入了厄玛乌门徒的生命,耶稣复活的生命又燃起了他们对默西亚救赎的希望。基督徒也是如此,为了在生命道路中能认出耶稣来,也必须经过死亡,从受苦和死亡之中探索新的生命。

      最后,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祈求耶稣赐予并提高我们对信仰的认知能力、加强我们对信仰的认同感;在生命中期待与耶稣相遇,耶稣会伴随我们直到今世的终结,不要与耶稣擦肩而过,学习厄玛乌门徒爱心的挽留,也许我们挽留的就是耶稣;在生活中学会去聆听耶稣的圣言,经验耶稣的临在,使耶稣基督复活的恩宠燃起我们信仰的热火,重新返回我们的耶路撒冷,成为耶稣基督复活的见证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